周昌平, 陈思帆, 陈文兴, 田 娟, 王 瑶
(贵州省化工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最大的副产品,通常作为农村主要燃料和厩肥原料加以利用,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原因,秸秆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废弃物,处理方式多为就地焚烧,秸秆焚烧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贵州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作物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有机肥市场需求量大。通过回收秸秆制备有机肥等绿色肥料产品,实现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与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等立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实际,提出将秸秆处理与贵州山地特色农业有机融合发展的初步路径,将秸秆等废弃资源回收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进行合理融合[2],互助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为增加农村小型集体经济的发展途径和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参考。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主要的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水稻、油菜、烤烟等[3]。长期以来,秸秆利用方式主要为粗放型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以及一些其他利用方式[4-5]。
1.1.1 粗放型的肥料化利用 主包括要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和烧灰还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经济收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人员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秸秆的就地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方式均因上述因素而日趋减少,更多采用焚烧处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1.1.2 饲料化利用 长期以来,农村对玉米、稻草等秸秆的利用大部分作为牲畜的冬用饲料。近年来贵州虽大力发展养殖业,需要大量的牲畜饲料,但现阶段规模化的养殖所需多为青贮类饲料,且不少大型养殖户均有自己的青贮饲料种植基地,多不回收农业种植生产剩余秸秆。
1.1.3 基料化利用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部分秸秆经加工后用于菌棒的制作,但是总体规模不大,大量菌棒多为外省采购。同时,用于菌棒制作的秸秆质量要求较高,且秸秆的消耗量相对也较小,不能大量进行秸秆回收,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秸秆处理体系。另外,废弃菌棒处置也是一个问题。
1.1.4 其他利用 其他类似于秸秆固化燃烧、生物质发电等新技术,终因经济性不足而裹足不前。沼气化虽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但由于后期维护不力、技术管理不足等因素,导致大量沼气设施的损坏、闲置。一户一池的沼气清洁能源并没有实现有效延续利用。
以上虽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秸秆的利用方式,但利用量相对较低,仍有大量秸秆没有合适的消纳渠道。
贵州是典型的山区,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6],相较于许多农业大省,贵州土地零碎、山高谷深,农业整体不发达,秸秆分散,运输量大,运输成本和秸秆回收人工成本高,且缺乏系统运作体系来有效降低秸秆回收成本,高成本成为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产业的最大短板。
当前,贵州省秸秆的综合利用还未形成规模化产业,秸秆综合利用仍没有好的路径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还未形成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造成贵州省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尴尬现状:一方面是秸秆回收成本高,造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又是秸秆待处置量大,秸秆禁烧防治工作难。迫于环保压力,夏秋之际,各级政府均开展秸秆禁烧专项治理,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秸秆焚烧的防治方式主要是“围追堵截”,长远来看,不仅增加各级政府的工作量,而且没有真正解决对秸秆的有效处置。同时,对于禁烧秸秆的合理处置多数地区缺乏后招。而大量秸秆的堆存也会带来病虫害的滋生,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
近年来,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成效明显,经济作物区域布局不断优化[7],特色农业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2018年[8],全省共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52.33万hm2,新增高效经济作物44.47万hm2,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133.33万hm2(次)、茶园投产37.64万hm2、中药材面积44万hm2,有机肥需求缺口量大,而省内有机肥等绿色肥料产品数量少,很大部分有机肥靠省外供给,运输成本较高,且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贵州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若以市场化的理念重新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将秸秆综合利用与贵州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有机肥为载体进行融合,以科研技术为依托,优质农化服务为桥梁,实施科学配方[9-10],精准施肥,必将形成一条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对实现秸秆处理与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贵州省各地区“科特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大批经验丰富、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团队正在各个乡镇开展系列科技服务工作,这些专家团队源于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不同领域,正是进行多产业融合发展不可多得的一支精干队伍。若能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红利,在利益分配机制、项目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吸引新兴绿色系列专用肥生产企业、有机肥等企业融入发展,并吸收大量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力量,通过“产学研检用”等新型模式共同发展,将为秸秆产业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秸秆回收的关键在于控制成本,设计建设以秸秆相对集中的村寨秸秆回收处置点,处置点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就近设置。秸秆回收点设置在大量秸秆的产地,这样可有效减少运输,降低运输与人工成本。二是投资小。各秸秆回收点占地面积小,所涉设备单一,投资小。三是操作简单。秸秆回收点仅需作简单的粉碎和翻堆工作,操作简单,运营费用低,容易实施。四是可复制性强。可作为一种农村秸秆回收处置基本设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形成大面积的秸秆回收网络。五是以村集体为主体。为便于管理与实施,各秸秆回收点以一种小型集体经济运营发展模式,由各村集体组织运营,逐步开展秸秆的回收、粉碎、初步发酵等工作。粉碎、发酵等初级功能,能对秸秆进行及时的粉碎和发酵,从而初步实现秸秆的就近回收、就近处理压缩,有效减少秸秆的无效运输,降低秸秆运输成本,并推而广之,最终构建一个由若干秸秆回收点构成的回收网络体系,有效解决贵州省秸秆回收成本高、回收难的问题。
秸秆处置示范点建立后,可由相关科技人员开展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定相应操作规程及技术指标,从科学技术层面确保各秸秆回收点的秸秆发酵质量,达到统一的技术指标。之后,由绿肥生产企业组织对初步发酵后的秸秆兜底回收,进行绿色肥料的深加工,确保绿肥品质。
近年来,贵州省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努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持续调整。贵州农业正处于一个越级的关键期,但基础性肥料比重过大而绿色系列专用肥产品不足仍是贵州肥料行业的的基本现状,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特殊,特色农业小环境小地域的区域性明显,因此,以先进的技术配合成熟的检测检验手段,针对性地开展“一地一肥、一品一方案”,全面开展土壤检测、肥料配方等系列化服务工作,量身打造特色农业的绿色、高效、专用的绿色系列肥料,对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科学配方,精准施肥无疑是秸秆制肥和特色农业的发力点和融合点,具有很大的实施空间。同时,秸秆的有偿回收,也将提高农户的收入,助力扶贫脱困。
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已大幅度提高,山地秸秆肥料化综合利用产业已具备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8年,贵州省粮食作物产量1059.70万t,则农作物秸秆产量至少在1 000万t[8],如此巨大的资源量,亟需适合的方式处理,以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系列问题。
贵州省自2015年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以来,全省农村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现在,贵州农村公路实现全覆盖,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实现建制村100%道路通畅的省份。特别是在“村村通”、“组组通”公路建设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快速推进,强力攻坚,正在全力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网络已形成。而机耕道的建设,更为秸秆的大量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贵州省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努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作物区域布局不断优化。2019年初,贵州省明确提出了以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投产茶园面积40.11万hm2,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1亿棒,蔬菜种植面积107.33万hm2,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55.54万hm2,中药材种植面积43.67万hm2、辣椒种植面积34.13万hm2,同时,全省共有33.33 hm2以上坝区1 725个[11]。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有机肥,初步估计,至少每年需2 000万t有机肥,而贵州有机肥企业不多,产量少,全省有机肥产能低于100万t,远低于贵州省对有机肥的需求量。按照《贵州省农业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规划,2020年,全省将实现蔬菜种植面积 133.33万hm2以上,投产茶园面积40万hm2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 48万hm2以上,可见,有机肥等绿色系列专用肥市场潜力巨大。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2015年11月25日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5%以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见,回收秸秆生产有机肥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重要方向。
当前,秸秆回收制肥系列技术成熟可靠。2012年以来,贵州省化工研究院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对化肥减施增效、土壤改良、农产品品质提升等实际需求,在缓释性肥料、中药渣、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资源肥料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技术研究工作,承担了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对绿色肥料的研制技术、绿色肥料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了有机-无机缓释型肥料、废弃资源环保型快速发酵肥料化等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并完成了系列制肥技术工程化应用的研究。成功开发玉米专用肥、马铃薯专用肥、猕猴桃专用肥等10余种专用肥品种,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所研制的功能性长效有机-无机复混肥,经田间试验验证“减施增效”效果明显。
同时,贵州省化工研究院拥有一个集新型肥料创制技术研究、分析检测、生产和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喀斯特山地农化技术研发和服务综合性平台,主要通过测土配方,实施科学配方、精准施肥。自2016年以来,为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贵州省化工研究院提出以有偿回收秸秆,制作有机肥,最终实现秸秆还田,发展持续农业的方式构建山地农业秸秆还田新模式,并与贵州省五谷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展秸秆有偿回收制备有机肥,目前该项目已进行试运营阶段,前期运行效果良好。
要广泛加强宣传秸秆焚烧的严重性及秸秆综合利用的紧迫性,提高广大群众的禁烧意识和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秸秆回收利用工作。
要在法制层面加强探索研究,对秸秆禁烧开展立法建设,进一步细化秸秆焚烧的责任、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等,从法律层面遏制秸秆焚烧[12],同时,出具秸秆综合处理的方案及建议,引导民众对秸秆实施科学规范的回收处置。
要通过对秸秆肥料化科研项目、示范装置建设、应用示范等项目进行立项倾斜和资金倾斜,引导秸秆资源肥料化利用项目的产业化。同时,设立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补贴经费,帮助秸秆资源肥料化利用项目的有效运营。
要在秸秆资源肥料化产业的运营过程加强利益分享机制的建设,利益向科研机构及生产企业倾斜,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不断实施技术革新、优化装置,做实做强产业的发展基础,促进秸秆资源肥料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机遇,将秸秆回收点的建设纳入总规划,作为新型农村的一个必备基础设施。这样秸秆回收网络才会又快又好地全面铺开,大范围的秸秆回收才有实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