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勉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苏州 215300)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近年来发现率越来越高,这与超声检查的普遍应用不无关系[1],但也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问题。为了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穿刺及手术,国外学者[3]提出了TI-RADS概念,有效防止临床医师由于误读报告而产生错误的诊断及治疗。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经手术证实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共103例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将超声TI-RADS分级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宽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5~12.0MHz。常规测量双侧甲状腺双侧叶及峡部的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并扫查颈部各区域是否存在异常淋巴结,留取图像资料。
1.2 TI-RADS分级标准
2011年韩国学者Kwak等参照BI-RADS分级建立了一个敏感度较高的TI-RADS分级标准[2]:①TI-RADS 1级:甲状腺正常,在腺体内无微小钙化、无结构扭曲、无肿块;②TI-RADS 2级:出现了良性病变的情况,单纯囊肿。长期随访观察以及稳定手术后改变,通过观察后并未出现囊腺、腺瘤等情况;③TI-RADS 3级:倾向于良性,病变形态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完整;④TI-RADS 4级:恶性结节可疑,其中又根据恶性征象多少分为4a、4b、4c级⑤TI-RADS 5级:具有5项恶性特征,且病变的形态多数呈现出不规则的情况,边缘有毛刺的情况,可见“蟹足状”。特别是低回声出现内部的不均匀的情况,可见微钙化以及血流信号杂乱等等,且纵横比≥1。
1.3 颈部淋巴结超声分区:
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方法分为6区:Ⅰ区为颏下和颌下淋巴结;Ⅱ~Ⅳ区分别为颈内静脉链上、中和下组淋巴结;Ⅴ区为颈后三角区及锁骨上窝淋巴结;Ⅵ区为中央区淋巴结
1.4 异常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
对于颈侧区淋巴结>0.8cm、气管旁淋巴结≥0.5cm,淋巴结纵轴/横轴<2;边界不清,内部结构紊乱、淋巴门消失;内部回声偏强,伴有小沙粒样钙化或不规则囊性区;淋巴结内部或周围血供丰富诊断为转移淋巴结。
诊断为2级病灶1例,病理结果为良性;病灶15例3级,且恶性结果2例;20例4a级病灶,恶性7例;28例4b级,恶性22例;25例4c级病灶,恶性22例;诊断为5级病灶14例,其中13例病理结果为恶性。以2~4a类评判为良性,4b~5级评判为恶性,则103例患者中共有9例假阴性、10例假阳性。103例患者经超声诊断48例淋巴结有转移,病理证实61例,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8%;转移区域以Ⅱ区、Ⅲ区、Ⅳ区、Ⅵ区多见,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68%),与文献报道相符[3]。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可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大类.肿瘤性又分为良性和恶性。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良、恶性结节的超声表现不典型,或有部分交叉,影响诊断质量。对超声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如何处理,对于专科医生、超声医生,均提出了极高要求。
3.1 误诊为恶性结节10例。当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等良性结节在炎性、增生性等过程中出现组织间质纤维化、玻璃样变等病理改变时,会使甲状腺结节形态、边界、回声出现变化,如低回声、边界不规整、纵横比>1、伴有钙化甚至是微钙化等征象混合存在,导致TI-RADS分级较高[4]。
3.2 误诊为良性结节9例,病理诊断为1例髓样癌、3例滤泡癌、6例乳头样癌。髓样癌这1例主要是因为肿物形态规整呈椭圆形、周边有声晕等特点而诊断为甲状腺腺瘤。细针穿刺活检和术中冰冻对滤泡癌和滤泡型腺瘤鉴别仍较困难。因此对于40岁以上患者检查甲状腺疑似腺瘤,但肿块较大、无微钙化、无囊性变,尤其血流分布扭曲紊乱者应考虑滤泡型癌的可能[5]。
3.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上最为多见,典型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低回声伴或不伴有微钙化[5],纵横比>1,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成分叶状或毛刺征。 而当甲状腺整体背景呈实质弥漫性改变时,可致表现不典型而误诊。
3.4 分析中发现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分布有特定的规律,以Ⅱ、Ⅲ、Ⅳ、Ⅵ区分布为主;最常见Ⅵ区,与国内外研究基本相同[6]。
对于甲状腺结节而言,良、恶性结节的声像图表现会有部分重叠,TI-RADS分级可以解决传统超声诊断主观性强的特点,对其常规声像图特征进行规范化及标准化,最大限度地防止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而对于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需要分方位分析甲状腺恶性结节原发灶的特点,同时对转移淋巴结尽量明确分区的定位,这样可以提升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