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勇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阜阳 236223)
在调研当地土壤、气候、降水量、灌溉条件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优选适宜种植的小麦种子,要求小麦种子应具备增产、优质、抗病害能力强的优点。在播种之前,晾晒种子,并采用辛硫磷乳油兑水拌种,拌种后背阴6h,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为保证小麦种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如轮作法等。轮作法需要在小麦与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之间进行轮作,一般情况下,小麦种植3年,其他农作物种植1年。在轮作过程中,要控制好种植次序,以保证土壤可持续利用[1]。
深耕小麦种植区域,耕作深度控制在24cm左右,采用旋耕方式进行耕作,耕作遍数为2~3遍;彻底清除掉前茬作物留下的杂草、根系,保证土壤疏松,维持土壤湿度;若土壤肥力不足,则要施入底肥改良土壤;在耕作过程中,施用1~1.5kg/667m2甲基粉进行土壤消毒。
在10月中旬,田间持水量为75%左右,且气温不低于16℃时进行播种,保证在越冬期间生长出6叶1心。小麦种子的播种深度在3~4cm,以保证种子顺利出苗。
在干旱季节,可采用畦灌、沟灌、喷灌等人工灌溉的方式补充土壤水分,保证小麦生长获取充足水分;在施肥之前进行测土配方,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比例,降低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施肥中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尽量控制在225kg/hm2,磷和钾分别控制在112.5kg/hm2,有机肥控制在40t/hm2;在冬季,灌溉时间选在11下旬~12月上旬,保证夜冻昼消,满足麦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在浇水的过程中,可同时进行追肥。但需注意的是,壮苗田无需追施冬肥,避免出现麦苗徒长的情况;尽量在孕穗期追施1次氮肥,保证麦籽粉中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在麦田拔节期,要合理追肥浇灌;在麦子抽穗灌浆期,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增加浇灌频次,以延缓叶片衰退,促使麦粒增重[2]。同时,还要追施叶面肥,每间隔7d喷1次,连追2次,提高小麦品质。
在小麦出苗时要进行查苗、补苗,当麦苗生长出3叶时,再次进行补苗,疏散开长在一起的麦苗。补苗之后浇水,促进补苗快速生长;为促进麦苗健壮生长,可采取深中耕的方式,阻断老根发育,促进新根生长,深耕深度不得小于10cm;在立冬时,采用镇压划锄的方式控制长势过猛的麦苗,除去田间杂草,松动板结的土壤,保持麦苗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小麦返青之后,要尽量控制长势过旺的小麦,此时不应再施加水肥。
在小麦种植期间,要及时拔除杂草,提高麦田的通风性,保证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充足,从而增强小麦抗病害能力,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在发生轻度病虫害时,可采用安装杀虫灯、放置粘虫色板等方式进行防治,减少害虫数量。
在小麦种植中,可引入害虫的天敌降低害虫数量。如,在防治小麦蚜虫时,可在田间投放一定数量的蚜虫蜂,消灭蚜虫,减少化学制剂的用量,实现绿色防控。同时,还可以采用低毒无害的微生物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有害药物在小麦上的残留。
在小麦种植中应采用科学的播种技术和管理方法,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如,选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条件下播种小麦,尽量选择半冬性品种,以降低小麦发生锈病和纹枯病的概率;加强田间管理,尤其在麦苗生长初期,要及时进行补苗,摘除长势不好的麦苗,避免弱势麦苗感染病菌。
在防治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锈病、白粉病时,可采用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拌种,预防病害发生;对已经发生过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地块,应在播种之前使用灭线磷颗粒剂杀灭病菌,使用药剂3kg/667m2,以达到防治效果;对发生过全蚀病的种植区域,可采用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提前处理小麦种子,也可在播种前将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福美双等药剂拌土后均匀撒入土壤;在防治小麦蚜虫时,可采用抗蚜吡虫林可湿性粉剂、啶虫脒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要从选种环节开始加强种植管理,通过科学选种、耕作、整地、播种、水肥管理和田间管理,为小麦生长创建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在小麦种植中还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尽量采用绿色防治技术,降低化学制剂对小麦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