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明
(宛城区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 南阳 473000)
全区小麦播种面积3.53万hm2,与去年持平,平均单产达到454.68kg,比去年增49.5kg,增12.22%;总产达到2.41亿kg,总产比去年增0.26亿kg,增12.09%。今年小麦的生长,因播期持续干旱,播种较常年晚10~15d;一、二类田比例下降,三类田比例增加,冬季的降温及雨雪天气,使部分麦田受冻叶尖发黄;灌浆期受干热风危害,使粒重受到影响。据调查,一类田占39.8%,二类田占41.9%,三类田占18.3%。成产三因素是:平均成穗43.74万/667m2,每穗30.42粒,千粒重39.67g。与去年相比:穗数增1.05万/667m2,增2.45%,穗粒数增1.19粒,增4.06%,千粒重增1.66g,增4.37%。
随着多种惠农措施的落实,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体干群共同努力,克服了生长期内多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领导得当指挥下,有力措施的保证下,确保了播种和各项管理工作按时完成。
2.2.1 温度:播种期的持续干旱,播种较常年偏晚,冬前苗情较差,群体生长量不足,个体弱;2018年12月7~10日、12月25~31日的寒流天气、2月6~10日的强降温,对小麦生长不利,造成部分麦田受到冻害;进入春季后温度、墒情适宜,对小麦生长有利,在生长后期,高温、低湿、大风天气频发,小麦受到干热风危害,使粒重受到影响。
2.2.2 水分:去年秋季的持续干旱天气,影响了小麦适期播种;11月5日的降水,缓解了旱情,也为部分没有水浇条件虽已播种但未出苗的田块的出苗提供了充足墒情,2月份的降雪过程,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冬季的几次降水,为小麦返青提供了充足的水份,小麦长势较好,部分田块纹枯病发生危害较重;3月下旬~4月上旬,温度高风力大,麦田墒情不足,部分田块受旱较重,旗叶卷曲,4月8日以来的几次降水,虽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但对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有利。
2.2.3 品种多元化。今年我区小麦品种逐渐走向多元化,全区主推弱春性以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兰考198、孟麦023等为主导品种,半冬性品种以西农979、西农509、内农科201、新麦21、洛麦26为主导品种,极大地改变了我区小麦的品种、品质结构。
2.2.4 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今年我区麦播期病虫防治力度加大,药剂包衣或拌种占70%以上,不仅控制了苗期纹枯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发生,也压低了越冬基数,减轻了中后期病虫发生危害,麦蜘蛛、麦蚜发生较常年偏轻,仅部分田块造成危害;吸浆虫轻发生;小麦赤霉病由于宣传、防治到位,较轻发生;由于受播期偏晚的影响,冬前化除比例偏小,麦田杂草中度发生,恶性杂草野燕麦、节节麦仍有发生。
首先是以乡为单位,对村组干部及科技重点户进行培训,对重点示范村的村民培训,特别是麦田条锈病发生等关键时期,通过召开区、乡、村、组会议和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35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其次是印发技术材料,全区共印发技术材料10万余份,其中《宛城区2018~2019年度优质小麦播种技术意见》60000多份,《宛城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手册》10000多份。通过宣传培训,达到每户有一个明白人,以保证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一是按品种特性选择合适方法。按品种特性,确定播期、播量及播种深度。二是改进整地方法,提高整地质量。旋耕机整地应先镇压后播种,连续两年要深耕一次。三是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精量匀播和种子包衣技术,要掌握科学的播量,播种量应控制在10kg/667m2。四是配方施肥。重施有机肥,注意N、P、K肥合理搭配。施肥量不宜过大,以底肥为主,春季配合追肥1次。五是科学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病虫草的危害,特别是加强对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的预防和野燕麦的防治。
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科技人员包村等项目的实施,共举办培训班20多场次,印发技术资料6万多份,受训人员18万人次。
(1)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抓好优质小麦规模化、产业化工作,提高夏粮生产的效益。
(2)搞好品种布局,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实行新品种引试审批登记制度,防止品种多、乱、杂及乱推、乱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3)积极推广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
(4)加大培训力度,确实保障新技术推广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