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汝南县水产局,河南 汝南 463300)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各地农业经济得以深入发展。但是,受气候、地理位置、人为因素等交互式影响,使得水产养殖的水域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病害防控任务由此加重。所以,厘清当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现状,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关键。
导致水产养殖病害产生的因素包括2 种,分别是外部和内部,前者可以细化为生物、环境、人为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指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免疫力低下。对此,为了大幅度提升水产动物自身的免疫力、成活率,应开发和推广水产养殖消毒技术、免疫预防技术及环境调控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为水产动物创造优质的水体环境,而且可以扼杀病原衍生和繁殖的能力。另外,发现水产动物出现病害时,务必要尽快科学地使用相关药物控制病情,减少经济损失。概括来说,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是指通过使用针对性药物或疫苗控制生态系统中危害水产生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说是控制病原性疾病。
受到地区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情况过于繁杂,类型日益多元化。尤其是8—9月,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极高。究其原因,在于此时全国各地处于全年的高温期,也是养殖鱼类和虾、蟹等水产生物的生长旺季,天气多变引起水质变化,加之前段时间长期高温对鱼的抗病力有影响,因此此时又是病害滋生蔓延的时期。例如,8 月鲤鱼往往会感染细菌性败血症、疱疹病毒病、细菌性肠炎、赤皮病等,而草鱼会感染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等。持续到9 月,因为气温骤降,温差过大,加之鱼类养殖量持续增长,使得其他病害也扩展开来,如鲤鱼经常感染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虫,草鱼易感染肝胆综合征,鲢鳙鱼易感染细菌性败血症。由此可以了解到,受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情况复杂且类型繁多,防控难度较大。另外,病害发生时间相对集中,季度性明显。
各个水产养殖区域的气候和水体特征不尽相同,不仅仅使水产养殖病害情况更加严重,而且使病害原因变得更加复杂,如各类微生物、寄生虫等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病害危机,防控难度随之增加。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复杂病因会使病害朝着综合发病方向转变,那些抵抗力弱的水产动物会同时感染多种病害,导致治愈率降低。
为了强化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控力度,各地相关养殖业主纷纷创建病害测报站、门诊点,专门负责处理水产养殖病害问题,为日后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提供了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效果。
我国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极少,而且这些疫苗只可以预防一种病害。既有的病害检测标准和参考依据不统一,各地在水产生物病害防控期间,尽管多次检测了水体和病害,但是我国有关水产检测数据的规范和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养殖业主获取的检测数据往往过于粗略,很难为日后全面性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而且水体监测未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有机融合,给病害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带来了严重影响。
现阶段,有关水产养殖病害的药物防控工作中,尽管目前水产养殖中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是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作用以及长期间在水中残留无法分解的药物较多,对水产生物和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些药物多来源于兽药、化工产品及人药,专门用于防治各地水生动物病害的药物尚未研发出来。另外,现有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养殖场(户)只能依照药物其他方面的使用标准作为参考。
为了推进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生态防控体制,为水产生物创造一个优质的生存环境,避免病害频繁滋生,保证其健康生长。现阶段,我国各地在进行水产病害防控时,通常采用生态防控措施,如基于载鱼量来适时注入新水、定期检验水体的pH 值和溶解氧,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等。上述措施可以改善鱼类生存环境,但是生态防控技术未及时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虽然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但是很多水产站至今未增设水产生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照,所以水产生物疫病监测、预警及预报等出现了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整体来看,我国各地的水产养殖生态防控体制有待完善。
第一,开发和推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水产养殖体系,创建“互联网+渔光一体”的示范园区,力求做到对养殖区中水产生物生存环境、水质条件、水产生物生长动态、药物使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第二,运用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智能化检测、控制养殖环境及水质条件。例如,在示范园区和养殖场中安装水质监测系统、智能遥控投饵机、增氧机、水温控制等设备,实现水产养殖业精细化、智能化、远程化管理。另外,推广使用鱼病远程监测预警和诊断系统,保证及时诊断和预警各类病害,方便相关技术人员对症下药,提前采取相关的防控举措,减少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1]。
随着养殖时间的不断延长,水底经常会衍生出多种微生物,使水体中氧气稀缺,严重时引发各类病原体产生。而最佳的增氧方法是进行底层微孔增氧,可以确保基于水的溶氧能力来准确确定增氧时间,即在养殖前期的阴雨天增氧,时间段是半夜至凌晨;养殖中期的晴天早晨和午后增氧,持续时间分别为2 h,而阴雨天则要从22:00 开始增氧,持续到第2 天中午;养殖后期应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2]。
药物防控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面对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专业性防控药物缺乏的现状,要加快研发新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药物,同时加强推广使用。再就是引入微生态制剂,及时调整鱼类菌群结构的同时,全面遏制各类有害生物的滋生,净化养殖环境,确保养殖效果[3]。
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中,需要注意建立完善的生态防控体制。第一,要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定,建立健全水产生物防疫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防疫机构的一体化运行体系。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努力争取上级部门关注,在区渔政站、区水产站增挂区水产生物卫生监督所、区水产生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照,还应在水产养殖的重点区县农业服务中心建立专属实验室,从而为水产生物疫病预防贡献力量,由其承担起水产生物防疫、检疫等一系列职能,还要协助政府做好疫病扑灭工作。第二,政府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的重视度要与对待禽流感和口蹄疫一样,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强基层水产生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实验室建设。第三,做好区域水产病情测报工作以及地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并要做到检验、检疫、防控等器材一应俱全。另外,物资也要供给到位,一旦出现疫情,便可全力防治,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强化水产养殖的防控技术应用,有助于帮助相关经营者及时了解病害根源,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监测和治理方案,更能不断优化养殖环境、提升水产品整体的安全质量,更好地迎合国家食品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