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0-12-14 05:54:04许培红
关键词:情趣古诗意境

许培红

摘 要:古诗詞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于诗情画意中培养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07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的精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古诗词的美,让古诗词教学激荡出美的旋律,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从氛围创设、品味词句、激发想象、感情美读四个方面提升小学生的诗词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心灵在古诗词的滋润中得到成长。

一、创设氛围,培养心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课堂的情境效应,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入了诗词的“意境”,就等于和圣贤晤面,开始与诗词对话。

1.巧用背景知识,促进学生理解

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教师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可以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情境,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为诗人王维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孤身漂泊于他乡,倍感孤独,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就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有些学生不了解重阳节,这时教师介绍重阳节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思乡的情感。

2.巧用多媒体,增强学习效果

课标指出,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学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在创设情境方面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一开始教师便问:有谁知道庐山在哪里吗?然后幻灯片播放庐山的优美风景图,还配上了柔美的音乐,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景色迷人的庐山,让他们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接着让他们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由于刚看过图片,有很多话想说,必将争先发言。这时趁势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唐代诗人李白游了庐山后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马上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这就为整节课做好了铺垫。

二、强化诵读,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教师只有精心指导,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由于古诗严格讲究字数、句数的均衡、整齐,严格讲究合辙押韵,诵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是古诗语言美的表现之一。此外,古诗选词、炼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常常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和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联系的两句中内含的“二级”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都相同,真可谓美至极致。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用得非常传神,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吹”“到”“过”“满”等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觉得不满意,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真是一字值千金。

三、品味词句,体验语言美

1.体验语言的音乐美

最早的诗歌合乎乐曲的节奏、韵律,讲究韵脚的平仄搭配,以及字数的整齐、均衡,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的歌唱。因此,诗歌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一种乐感,让人感受到音韵美、节奏美。五言诗与七言诗节奏截然不同,由于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自然而然就显示出一种整齐匀称、缓急交替、疏密相间的节奏美。

2.体验语言的凝练美

由于每首古诗词的字数有限,所以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凝炼含蓄、精准确切,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了诗人的精心推敲。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让人仿佛感觉有阵阵春雨扑面而来,再次展示了江南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对字的锤炼被世人称道。又如贾岛在“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中反复琢磨,流传下了“推敲”的佳话。

3.体验语言风格的多样美

不同的作者或不同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杜甫诗歌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情怀,而李白的诗歌则浪漫豪放,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等,显示出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之美。

四、激发想象,再创动态美

1.以图配诗,图文融合美

语文教材中有形象生动的插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利用插图理解古诗,并展开想象,把“画外音”描绘出来。诗歌教学中,教师以图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

2.增补情节,发挥想象美

古诗词由于字数凝练,常会省略有关细节或情节,这时如果充分发挥想象,不仅可以把细节情节补充出来,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个“更”字,表明酒已经劝了多次,尽了多杯,那这其中能否让学生通过想象他们一杯又一杯地劝酒的场景,从而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感情美读,表达情意美

1.认识形象美

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词创造的是美的形象。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风又绿江南岸”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相逢何必曾相识”“小园香径独徘徊”“不拘一格降人才”显示的是社会美。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进行美读时适时、适度的点拨,读出大自然的意境和社会的环境。

2.品悟意境美

古诗词主要通过创造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达到情景交融,产生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美的古诗词感染力特别强。学生在美读时通过想象与联想,可以赋予静态文本以鲜活的内涵。不论是李白、苏轼的豪放,辛弃疾、杜甫的雄浑,还是柳永、李煜的婉约,只有在美读中才能悟出其中的滋味。

3.领悟哲理美

不少古诗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理,有的是创作时从说理的角度出发,有的经后人附会、引申而使之具有理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这样两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意是说冬天烧了野草,春风一吹它又会长出来,诗人和朋友虽然现在离别了,也还有重逢的机会,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现在常常被引申为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邪恶势力所能摧毁的。

中国古代诗词之美,揽天地之精华,借万物之灵气,令其他任何文学形式望尘莫及。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到古诗词的“千般神韵,万种风流”,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金碧《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养成研究——以贵阳市N小学为例》,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2] 陈晓艳《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育视界》2019年第2期。

[3] 戴险峰《如何提升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情趣》,《高考》2019年第11期。

[4] 金建慧《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引导》,《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1期。

[5] 黄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情趣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夏虫情趣
人大建设(2019年7期)2019-10-08 09:03:56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读写算(中)(2015年11期)2015-11-07 07: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