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野
摘 要:小学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内容要素,包括运用基调,焕发爱国、敬国之情;借鉴事物,抒发惜别、珍重之情;讲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取得显著效果——初读,可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再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细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经过课堂指导,更可使学生深刻感受古诗词的情感、诗人的处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有效的策略研究,对古诗词背景的诠释、意象的营造、动情地诵读、文本的赏析,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策略研究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04
一、古诗词教学内容要素分析
古诗词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背诵,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感受诗人所处的时代变化及对当下学生的影响。
运用基调,焕发爱国、敬国之情。陆游在《示儿》中通过“死”“空”“悲”等字眼描述出了陆游的心境。真实表达了作者一心报国和为民担忧的情感。《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及《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运用悲凉、激昂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自己想报国又无可奈何的心境;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运用了欢快的节奏,通过“喜”字,无不表现出杜甫当时激动的心情。
借鉴事物,抒发惜别、珍重之情。《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几首诗都是为表达朋友间深厚友谊而创作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夜书所见》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用“明月”“梧叶”“茱萸”景物来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寥寥数语,讲解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中《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诗通过描述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让学生们了解这几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及节日的历程及演变。六年级下册有《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三首诗,其中《寒食》和《十五夜望月》讲述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二、教学过程设计——以古诗《登高》为例
(一)导入
问题:秋,在每位诗人的笔下都是精彩纷呈。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始终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凄苦悲凉的意境,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凄凉、萧瑟的诗情;而杜牧的《长安秋望》直接用秋天的美景来烘托出诗人的精神性格。可见,每个诗人对自己所感所悟的“秋”都有不同的见解。那么在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预设:介绍杜甫生平,结合杜甫在每个人生阶段获得的成就,就诗论诗。着重介绍《登高》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带入古诗中,对古诗的讲解进行预热。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新授
1.板块一:诗中情感,细心体会;学生活动一: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受诗的整体节奏);
(2)学生朗读: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分享形式——一个代表展示、小组全体展示、以唱诵诗,接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初步体会诗中情感;
(3)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字音要准确);
(4)听读(学生闭眼集中精力听,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会其中的意境);
(5)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全文读得应该更加沉重、悲凉、无奈、缓慢,让听者慢慢体味诗人所处时代的百感交集的心境,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问题:诗人因何“悲”?如何“悲”?
预设:诗人因为身世遭遇,抒发了他穷困潦倒、老病独愁、漂泊他乡的悲哀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的整体节奏;再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悲凉”;细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全身投入诗歌意境中。
2.板块二:品学诗句;学生活动二:赏析文本
(1)首联:
通过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描绘出一幅秋景图。然而通过词语“风急”“猿啸哀”的修饰,更是表现出此时此刻诗人惨淡的心境。我们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登高图景。
(2)颔联:
这两句诗通过“落木”“长江”来抒发情感。落叶飘零,联想到自身已是晚年。“落木萧萧”感叹生命之短暂,而“长江之河”则为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把这两句话总结对比分析,突出了历史和时间的久远,而时间是那么短暂。无不散发着作者对时间和自己生命的叹息。
(3)颈联:
“做客”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去别人家里做客,而是指杜甫自己在外漂泊他乡的意思。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每逢重阳节事,家人一起去祈福。而杜甫,只能自己在外漂泊。
(4)尾联: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连年的灾难。苦,是极度的意思。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也指自己的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是“百年(暮年)”,而且得了多种疾病。所以此时的杜甫想的更多的是自己艰难的一生。杜甫的诗中提到“酒”字的诗词就有几篇。例如,“重陽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无论是喜还是忧他都喜欢用酒来表述,虽然现在面临着国家和自己的双重忧愁,也不能放纵自己以酒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只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的心头。
问题:第一,请找出本诗的诗眼;第二,纵观全文,处处含泪满是悲楚,但全诗没有一个“泪”字,请认真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书写渗透这种巨痛的?
预设: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常年漂泊;四悲:万里做客;五悲:年岁已高;六悲:百病缠身;七悲:亲朋亡散;八悲:孤独登台。
设计意图:通过“悲”字贯穿全文,让学生将“悲”这种情感带入诗中,更容易理解诗人的处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板块三:名句体悟;学生活动三:情感共鸣
问题:这首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预设:让学生表述自己喜欢的诗句,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感受古诗词之魅力
(一)意象营造,创设情境
意象是古诗词中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和性格特色,小学教师应当保持进步,积极创新,在古诗词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例如《清明》这首诗,首先教师可讲解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然后播放与诵读有关的多媒体资料,带领和引导学生以所听多媒体资料为基础进行朗读练习,在反复朗读练习中,学生可受到情境感染,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到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致,教师可根据文中的插图及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进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情感。也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找几组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行人”“我”“牧童”这几个人物,再配上悲凉的背景音乐,细雨纷纷的雨声,使学生进入这种情境中,亲身体会诗中人物的感受。
(二)动情诵读,情感共鸣
教师在课前要把整首诗的历史背景、情感基调、诗人内心情感揣摩清楚,结合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在课堂中,教师可先领读,运用手势动作、表情、声音起伏等形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前两句时。第一句一个“生”字用得恰到好处,形象生动,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了奇景给人产生的真实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注意节奏,“生”字要重读。第二句“遥看”是从远处地方看,同时也说明瀑布之大。一个“挂”字显得非常浑厚有气魄;“川”,指河流;“挂前川”,是瀑布挂在山前的意思。朗读时“挂”字要读重音,“瀑”字重读时次之于“挂”字。在学生诵读时,可结合相应的背景音乐,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下,学生较容易读出这首诗的气魄。通过几组不同学生的诵读,让其他组学生来评价赏析,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爱朗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黄洁婧《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承》,《华夏教师》201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