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曙光
摘 要: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对于之后的学习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以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更加着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低,难以适应之后学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出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文化素养 提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01
一、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主观认为小学生认知水平低,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认识读音、笔画、背诵诗词等方面,简单让学生通过记忆方式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该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只是机械化地从课堂及课本中接受知识,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较低,且该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培养和文化素养形成都极为不利。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让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2.教学手段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师已经尽可能多地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教学工作,但仍旧流于表面,将传统的黑板板书书写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平台当中,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仍旧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完成,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信息化教学接受热情不高,在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欠缺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上日程已经许久,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在很大范围内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资力量都还很薄弱。相关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的投入资金较少,无法对硬件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同时薪资待遇难以提高,导致许多高水平的教学人才流向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了教育水平差距,对我国教育公平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水平提升较慢,难以适应当前新课标改革的需求,老师在教学中难以兼顾多项任务,使得课堂氛围紧张,学生学习效率降低。
二、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1.文化素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人们在学习生活中会受到各种新鲜事物的冲击;同时,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当中,文化素养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展现。人类社会对财富的追求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人文类素养的提高,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提高了对于人文类学课的关注程度,希望以此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設。因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且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在此阶段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生在学校培养出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他们在之后的学习阶段和步入社会之后仍保持着学习精神和对外界事物的研究兴趣。另外,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在学生阶段学到的知识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人们必须保持不断地学习才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3.文化素养提升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精神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接触的是一些现代化的知识,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和传统艺术的接触比较少,对于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也比较少,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而我国的文学作品和传统艺术对我国的优秀传统精神有很多的宣扬,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能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爱国精神。文化素养的提高也能让学生的人文情怀得到提高,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并且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责任,让自己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正确地面对失败和挫折,积极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
1.针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提高
小学阶段作为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在日常交流和学习中存在很多不认识的字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习惯和学习上的漏洞,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利用教材当中的口语交际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敢于开口,并且直面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前提下,语文教师要从课本当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一些古文,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到古人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示儿》这一诗词时,了解到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并愿意为国家统一而鞠躬尽瘁的心情;通过对《静夜思》的学习,认识到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样,对《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孝敬长辈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每一节课中的阅读环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流利地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加深对于课文的记忆。在课堂之外,也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让家长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在阅读过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要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理解阅读读物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小学生在养成阅读习惯之后,能够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文化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4.在课堂之外开展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在课堂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小学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接触到语文知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朗诵大赛、诗词竞赛等,将学生课堂内外的知识连接在一起,进而完成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5.语文教学中充分讲解课堂内容,对其中的文化和精神进行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许多教育专家编写而成的,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涵盖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生道理和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材课文的讲解时,要充分讲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对其中的精神和文化进行分析。例如,在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毛主席为新中国建立所做出的贡献,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之处,节约用水。此外,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讲解,也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分析课本中的精神内涵,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获得更多成长。
参考文献:
[1] 修菁《中国教育进入3.0时代——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聚焦“文化素养”》,《中国政协报》2015年12月。
[2] 钟启泉《文化素养的“文化”在哪里——文化素养研究的构图》,《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
[3]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文化素养”实施与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