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莲
摘 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传承与参与”学科核心素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基本情况,探索合适的教学资源策略,充分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多媒体资源,设立课外学习小组,精准推送课外学习资源,推动学生触摸、感悟生活中的文化,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6.018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规定“文化传承与参与”是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一、充分挖掘、整合教材资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符合课程标准,采用范围广,深受好评,尤其是经过2019年8月重新修订之后,传统文化部分所占比例大大增加。《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中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非常丰富,和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课文有12篇,古代文学常识12条,古诗词课外诵读24篇,综合实践活动2个,间接相关的篇目更多,大部分课文都或多或少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两册教材上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参与”这一核心素养。选取的教材课文,包括了从先秦到近代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各种文体全都纳入其中,让学生最大程度触摸中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经典,为学生打开了解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窗口。在“文学常识”部分,上下两册串起来,从《诗经》到近代爱国诗篇,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文学史,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和代表作品。
二、广泛搜集、利用多媒体资源
1.通过网络,广泛搜集资源
近年来,随着央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引燃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如《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中国成语大会》等。根据古典名著拍摄的影视剧也不计其数,仅《红楼梦》就有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网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音视频也日益增多。因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搜集这些资源非常方便,触“鼠”可得,不像以前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大海捞针那么难。常用的网站、APP有优酷、爱奇艺、喜马拉雅FM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搜集,大量占有。
2.发动学生,参与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們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而且,现代中职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并不比任何一位语文教师低,或者低不了多少,他们既有充足的时间,也有兴趣去搜集。所以,完全可以把部分搜集和整理任务交给学生,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因兴趣投入到搜集、整理学习资源中,因搜集整理而产生惊讶感和了解欲,因搜集整理的资源被采用和展示而收获成就感,因惊讶感、了解欲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兴趣,从而更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如此循环,一举多得,既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搜集到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还令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3.运用多媒体资源,要注意“三适”原则
第一为“适度”,在课堂上多媒体资源是“配角”,是教材资源的补充,不能喧宾夺主。对一些时长较长的资源比如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教师可以剪辑,只播放和课堂相关度最大的部分或者放到课堂外使用。否则,语文课堂就有沦为“欢乐剧场”的危险。第二为“适时”,运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时要注意时机。否则,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为“适人”,选用资源时要综合考虑中职生的兴趣、认知水平、专业背景等。
三、精准构建课外主题学习群
受限于课堂时长,大量优质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解读、鉴赏,而且“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课”,所以,组织学生课余学习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1.精细选择,形成“1+X”的阅读任务群
“1+X”的阅读模式是由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提出的,“1”指的是教材上的文本,“X”指的是与教材文本相关的阅读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占有大量的资源并进行精加工,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推送给学生。比如,学完《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的文字资源有毛泽东传记、毛泽东诗词选、宋词选、中国革命史、几首“沁园春”词作、几首以描写秋景为主的古诗词,也可以推送一些影视作品,比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学生通过课堂上“1”的学习接触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外展开辐射式阅读,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加强理解的目的。
2.精准推送,循序渐进
与灌输知识、强行要求相比,快乐阅读、主动阅读应该是更容易达成所愿,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精准推送,循序渐进,是有效推动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有效策略。
资源推送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准推送,循序渐进。毫无针对性的推送,一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如果内容、程度不匹配,会抵消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的课外阅读,会变成一种苦差事。因此,在资源推送之前,要先研究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意愿等,然后点对点推送,争取为每位学生送上可口的文化大餐。比如说对文字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推送时以多媒体资源为主文字资源为辅;对文学感兴趣或者文学鉴赏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主要推送文学作品类资源;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可以先推送娱乐性或趣味性较强的资源以激发学习动机,然后再进一步推送其他资源;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同学,可以先推送简单的资源,当他们有进步后再推送难度稍大的资源。
3.设立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群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其优越性已相当明显,它适用于各种课型、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建群的方式多样,可以是通过QQ或微信建立线上学习群,也可以是线下群。在群成员的安排上,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和学习动机等要素,进行合理搭配。如果群里全都是学习动机不强或兴趣不高的学生,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的,所以应该把动机不强、兴趣不高的学生分散插入在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学生中间。我们还可以把兴趣点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主题阅读;也可以把不同兴趣点的同学安排在一组,以突显小组学习的丰富感和小组成员的个性。学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阅读文本,观看视频,聆听乐曲,举办活动。越丰富越好,“弱水三千”,总有一瓢学生愿取。
这一资源利用策略可以提供较多的“对话”的可能,包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学生和传统文化的对话,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融入生活,领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社会虽已步入21世纪了,生活现代化特征极其明显,但同时也深受两千多年文化传统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因子无处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参与离不开生活实践,学生只有融入生活触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多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自觉地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建设中去。传统节日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融入生活进一步了解节日的由来、风俗、仪式等。比如学习完课文《中秋月》后,就有学生将课内所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拍一组月亮阴晴圆缺的照片,或拍摄一段记录当地中秋风俗的小视频。在游览名胜风景时,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怡人风光,也可以采撷古典诗词里的名句名篇感受一下古人的胸怀和情意,还可以让思想穿越到古人生活的时代畅游一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随从长辈、亲人感受和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领略岭南特有的民俗、戏曲、饮食、建筑、工艺、商业等传统文化,领悟这些文化现象代表的岭南务实、开放、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 劉兰明、张莉、王军红等《使命、价值与关键: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5期。
[3] 楼宇烈《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7期。
[4] 赵晓霞《经典学习与青少年“文化认同”》,《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