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实践

2020-12-14 07:30:20张新星
关键词:历史素养内容

张新星

摘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诞生,给当今世界带来财富。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科目的开设可强化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为进一步发挥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带领学生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2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为如今的精神食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需明确初中历史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印象,全面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历史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当前初中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内,教师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可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并且,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的作用是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带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事件,引领学生全面理解历史内容背后的影响,传承中国文化精神,促进学生的历史素质,进而推动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初中历史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形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

为实现初中历史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教师需在课前挖掘教材内容,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继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编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性格进行新型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历史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教师就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三点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而后带领学生了解孔子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古代第一思想文化发展高峰的理解。首先,教师可在课堂内谈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思想,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要说明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强调故事当中的一句话“有教无类”并阐述孟母三迁的内容,使学生明白自身的责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内容。而后,教师可将书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做好价值观指引,传递传统文化教育精神

初中历史教材内存在较多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层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教材所展示的历史内容引领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继而增强学生对人生哲理类内容的思考能力。而后,教师要借助历史教材的特色,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以著名人物推动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爱国理念,树立学生优良的历史涵养。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教师就要在课堂内培养学生的五四精神,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怎样的责任。首先,教师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时间、原因等内容,并让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五四运动会突然兴起,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以胡适为主要人物进行讲解,并说明李大钊等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传播所做出的贡献,逐步引导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多少位爱国志愿者冒着生死为祖国奋斗,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无限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精神。

3.与生活相结合,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存在约束性,无法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内容,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教师可将历史文化教育与生活内容互相结合,拓展教育渠道,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带领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需要介绍课外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历史储备,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

例如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教师可以就现阶段的生活化内容带领学生感知国际文化交流的情况,进而促进学生对唐朝时代中外文化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现阶段存在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说明,像是餐桌礼仪、说话内容等,而后引导学生阐述日本、韩国等地的中国文化,以此带领学生了解遣唐使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思想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学习唐朝与日本之间的真实关系,进而把握唐朝君主为何派遣人员远赴日本。其次,教师可带领学生感受茶道的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搜索相应的内容,不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对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实现传统文化教学。

4.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教师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角度上下功夫,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需要明确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探索,继而在课堂内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变教学理念,注重文化教育,灵活变换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形式,以此强化历史课堂文化育人的效果。

5.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无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以新型的教学模式讲解历史内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不断整合各个渠道的教学资源,制定清晰明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一目了然。此外,教师还需依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合理科学地运用教材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就要整合各类资源,包括英国对其余殖民地的掠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海港内出售大量鸦片等内容。在历史课堂内,教师可以出售鸦片、销毁鸦片、发动战争、签订条约的顺序进行播放,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清政府要以不平等条约进行妥协?以此增加学生对清政府昏庸无道的学习印象。其次,教师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角度解答鸦片战争的影响,并带领学生深度剖析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售卖鸦片,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的看法。而后联系现阶段毒品在中国的情况,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不断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6.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

逐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需明确课堂的主体是谁,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解决学生的懒惰意识,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同時,教师要在课堂内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借助不同于之前的教学模式讲解历史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当代中国所面临情况的印象,使学生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以此树立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历史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挖掘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带领学生了解事实的真相,不断引领学生探索历史中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田瑾玉《浅谈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进行民族意识培养》,《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40期。

[2] 苏名菊《浅析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