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2020-12-14 07:30:20印如钰
关键词:中华教学方式历史

印如钰

摘 要: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优秀历史文化作为发展文化的根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还要通过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意识,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还可以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故事,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本文将围绕初中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有效结合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性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24

历史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初中生是处在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历史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历史是对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和探究,距离学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缺少学习热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距离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继承和发展。因此,历史老师可以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知识始终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只学习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其一,历史教学缺乏与优秀文化的结合,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由于历史知识距离当今社会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需要老师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发挥具大的效用,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中华优秀文化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优秀文化引入到历史课堂中,加深老师和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其二,教材方式过于单一,以往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一味地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历史观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

二、将中华文化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意义

历史课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在高中要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毫不夸张地说,历史的学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要學习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中华优秀文化,学会历史课程中的深层次内容,让学生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老师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历史作用。

三、中华优秀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应用

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化的历史根基,通过历史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和历史故事,希望可以通过对历史故事或者人物的描写和叙述,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历史课程给学生感觉具有紧张感,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缺乏学习兴趣,归根究底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落后,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比较严肃,老师在讲解历史课程的时候也会照本宣科,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更新。

例如老师在讲解北京猿人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学习到历史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比较教学,将元谋人、山顶洞人和北京猿人进行对比,包括出现的时间和特点等,老师要对三者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拓展知识范围,老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引领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起源,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成语导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优秀文化作为正确的文化之一,其中就包括了很多传统文化,成语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教育学生阶段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借用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成语的由来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历史故事或者著名历史战役演变而来的,老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引用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融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战国时期历史的时候,可以将历史故事和成语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会涉及一个成语就是立木取信,老师可以对学生讲解成语的含义,商鞅变法实施的初期,因为担心百姓不信任,商鞅就在城门口立了一根木头,谁要是能把木头搬走就奖励银两,结果有人搬走的木头,商鞅也按照当时的约定给予了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对中华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

3.通过故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了很多的历史故事,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借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举一些关于足智多谋的例子,让学生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聪明才智。

例如老师在讲解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望梅止渴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学习,夏天的时候,曹操带领军队追捕张绣的,但是因为天气太炎热了,路上又缺少水源,有的士兵都晕倒了,行军的速度也放慢了,为了不延误军机,曹操就哄骗士兵,说前面有梅林,有好吃的梅子,里面含有丰富的水,让士兵可以打起精神,重新出发。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的印象。

4.通过历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历史知识自古以来都是和人文密不可分的,因此,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通过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可以学习到历史文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例如老师在讲解秦始皇这部分历史内容的时候,学生基本上了解的就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对我国的统一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嬴政还是非常残暴的,制定残酷的刑法,诛九族等,因此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要从两方面进行讲解,在生活中可以采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解决,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学科本身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初中生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历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佳佳《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浅析》,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第49期。

[2] 王归臣《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主流价值观的取材与运用——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聊城大学,2015年第35期。

[3] 籍文华《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第36期。

猜你喜欢
中华教学方式历史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