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内容,还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强化学生的思想层次,继而在课堂内逐步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10
数学的具体思想是以定理为核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树立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因而,若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内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会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受到启发,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实现高效的情感教育。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
1.符合时代要求
根据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要传承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努力弘扬民族文化特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内引入民族传统文化是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精神层次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深化学生的学习质量。
2.培育学生的需要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素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再适用于数学课堂,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没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因而,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知识点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实现高效的素质教育,不断推动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茁壮地成长。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数学课堂
为逐步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打造高质量课堂,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文化数学学习平台,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进而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数学代表,他们在数学领域内的发现非常重要,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帮助。因此,教师可借助著名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伟人的智慧,以此陶冶学生的文化气息,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
在学习“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将发明圆周率的刘徽进行阐述: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与《海岛算经》的文章在中国数学世界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主张同逻辑推理的方式证明数学命题。从而强化学生对“圆”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指引学生向刘徽学习,不断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优秀品格,使学生灵活变换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而后,教师可展示刘徽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将辅助教材进行展示,以此促进教学效果。
3.选择趣味性较高的古典游戏
小学数学课堂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变化。为此,教师可在课堂内引入古典数学游戏,带领学生共同找到解决方法,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继而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4.挖掘教材内容,引入民族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可逐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继而逐步提高课堂的文化熏陶。此外,教师也可引用民族色彩的教学工具,如算盘等,指引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多样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推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质量教学。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就需要将具有民族色彩的教学工具——算筹带入课堂,集中学生目光,带领学生逐步认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首先,教师需要介绍算筹的主要功能:是以“立、卧”两种算法计算数字的,在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立式,十位用卧式,百位用立式。而后将算筹图在班级进行展示,使学生弄清楚数的组合,明确整十数的含义,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使用算筹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立与卧的表达形式,加深学生对百位数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创设文化教学情境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内,情境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应用,可有效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可在原基础上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准备相应的文化素材,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中数字的含义,以此促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拜之情。
例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就可在课前引入中国山川问题,逐步加强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将以河北省与北京市的连线为基础边,再接哪个省份可实现较高的面积?并将中国地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含量,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其次,教师可让学生解答中国面积的求导过程,给出大致的长与高,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并引领学生走进具体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信心,加深学生对平方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认识。
6.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新《课标》的最新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认清小学生身上独特的品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创造机会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实现情感教育。并且,教师要认识到传统图案的多样性,灵活变换教学工具,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感受文化的魅力,体验数学的多样性,继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7.借助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体验民族文化价值
为实现数学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教师可在课堂内开展多样化数学活动,根据所要传授的数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游戏,继而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活跃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介绍游戏的来源与发展,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中词汇的含义,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进行游戏活动,通过传统的“击鼓传花”深化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讲解方向的重要性,并带领学生认清教室的四个方向。然后开始游戏活动前,教师还要将“击鼓传花”的故事讲与学生听:击鼓传花源自唐朝,最初的目的是大家饮酒作诗,共同创作文章,后来不断发展,逐渐变成增加个人魅力的活动,可活跃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可将游戏规则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根据音乐逐一传递工具,并在音乐结束后,适当地产生声音,让背靠着的学生猜方向,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效结合,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8.开展实践活动,延续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的责任是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数学课堂内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需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继而教师要在课堂内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并在其中引入传统文化,根据文化的来源自主设计学习工具,发散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启蒙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在课堂内逐步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思想,发散学生的抽象思维,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继而挖掘教材内容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苏美《浅析小学阶段推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第33期。
[2] 毛卓玛《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期。
[3] 苏万新《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科教导刊》2020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