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辩”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主张

2020-12-14 06:46杨永年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墨子职业过程

杨永年

摘要:文章对墨子的人才标准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中的“辩”字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思辩”“论辩”“行辩”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获取或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厘清了墨子人才标准中“德行”“言谈”“道术”的关系,同时提出“述作行融合、思论行呈递进、德道术兼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主张。

关键词:墨子;辩;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C-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主张是教师在对教育哲学、教学哲学、教学追求、教学理解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形成的认识。[1]简单地讲,就是对课堂教学形成相对稳定的认识与看法。由一名新教师成长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是由一种教学品性逐渐形成的,即由具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逐步成为具有自己教学主张的教师,而这一切必须基于自己的不断思考以及对前人经验的不断探索与理解。

课堂是体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学质量好不好,中心是学生,关键在教师,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学习与体验。纵观当前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总体呈现出课堂不活、学生不动、教师不笑的“三不”尴尬场面,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墨子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人物,所创建的墨学在当时被称道为“显学”,内含逻辑学、物理学、光学、数学等丰富内容,值得现代学者去探究。从“工匠”“技术”“上传下教”“兼爱”“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等角度来看,墨学则更值得职业教育学者去研究、思考与借鉴。

二、墨子“辩”思想与现代职业学校课堂教学

《墨子》中有大量关于“辩”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对“辩”的理解以及墨子及其弟子与他人的辩论上,最為典型的是墨子对贤士标准的定义,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从字面的逻辑关系上看,三者应该是并列的,即“厚德行、辩言谈、博道术”。追寻内在的逻辑关系,不难发现,辩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厚德行、博道术”均是以“辩”为路径达成的。解决前文所述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墨子所言可提供参考。由于古文中的“辩”与“辨”表示同一种涵义,为了尊重墨子的原意,以下均统一写成“辩”。

(一)课堂教学需要“思辩”

“思辩”是解决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没有“思辩”,教师教的方法就会僵化,手段就会单一,过程就会凌乱;学生学的过程就会缺少问题,学的思维就会“断片”,学的效果就会打折。教师的“思辩”是让课堂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思辩”是让自己跟上教师教的节奏。只有两者都得到落实,后续的课堂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与学才能达到真正的融合。

(二)课堂教学需要“论辩”

这里的“论辩”即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课堂没有活起来,是因为课堂没有学生参与,而参与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课堂辩论。课堂需要交流,而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动嘴,动嘴不仅是一种表达,而且是学生思维的呈现。如何论?怎么论?论的过程就是一种“思辩”过程。同时,通过课堂“辩论”澄清想法、形成观点,从而达成知识的内化,这显然就是学习过程。可见,在课堂中掀起“辩论”的氛围十分必要。

(三)课堂教学需要“行辩”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知行合一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不仅要在课堂上重视“行”,还要充分发挥“辩”的作用,作业如何布置?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有何关系?学生实践的可能性如何?实践项目之间有何关联?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问题?等等。“行”的过程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但一定是基于“思辩”的“行”。

所以,墨子之“辩”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利用好“辩”的方法与路径,教学必定会产生显著的效果。

三、墨子之“辩”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主张

(一)知识获取的主张:述作行融合

墨子把知识分为三类,即闻知、亲知与说知,如何获取这三类知识?应该做到“述作行融合”。

1.闻知:在辨别中传承。所谓闻知,就是通过学习经验性知识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墨子谓之为“述”,即“传承”的过程。墨子的闻知的主要内容是“圣王之道”,就是古人传承下来的经验与做法。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就是书本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口述性知识等等,主要通过口口相传、传(讲)授性方式获得。由于经验性知识存在认识的局限性、时空的跨跃性以及地域的差异性,不是所有传授性、经验性知识都是正确的,需要学习者能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辨别出知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辨别的方法可采用比较法,通过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获得新的认知,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2.亲知:在行动中体验。所谓亲知,就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墨子谓之为“行”,即实践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知识来源于生产劳动。劳动可以促成多种感官的协同,协同下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知识掌握率更高。亲知不仅获得体验,还能验证“闻知”。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练习法、实验法、表演法、实习(训)、劳动等等,达到感知、感想与感悟的一致,从而获得新的体会与认知。

3.说知:在推理中创新。所谓说知,就是利用现有知识进行推理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墨子谓之为“作”,即“创新”的过程。人的成长过程是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大多数知识是来源于知识重组与推演,而知识重组与推演的过程中,有新知识、新结论的产生,也有获取知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所以,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常用的方法就是推理与探究,如证明法、情境法、项目法、任务法等等。

墨子重视经验的传承,青睐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注重亲身实践。他认为,优秀人才应该是既“述”又“作”,但同时必须注重“行”,正如他一直通过实践来落实自己的主张与观点。所以,“述”与“作”是学习的两种意识,而“行”就是“述”与“作”的基础,也是“述”与“作”的重要手段,起到很好的桥梁与引线作用。在知识学习方面,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要大力提倡充分地继承(述)、不断地创新(作)、勇敢地实践(行),并有机融合,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能力提高的主张:思论行递进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基于学,学基于做,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的学习。教学做都是“行”的具体呈现,而“行”又是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墨子之“辩”从另一角度把“思辩”“论辩”“行辩”有序地串联起来,从逻辑思维的层面强化了思考、践行与呈现在课堂内外的递进性和科学性,突出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语言表达、独立思考、观点论证、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等能力的提升要求。

1.思辩:理性学习的思考。不同的知识与内容,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是不同的。墨子把知识分成“闻知、亲知、说知”三类,说明知识的学习可以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具备对知识分类和学习方法选择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学生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体现,也是理性学习的体现。大量文献及实践表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最大的障碍是兴趣不高,导致其学习兴趣丧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掌握不了学习方法,而学会对学习内容的理性思辨正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2.论辩:理性思考的实践。论辩即深度参与的表达。墨子提及的“辩谈”“辩言”是“论辩”的两种状态和层次。从哲学层面考虑,教育哲学研究最核心的方法是论辩,就是建立在理性数据和证据基础上的分析、判断、推理、对话、理解并提出新观点的批判性思想活动。[4]通过“论辩”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思想、观点、主张。墨子所进行的“论辩”,不只是一种说理,也不是通过论辩让别人理屈词穷,而是希望通过论辩使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获得别人的认可,同时不断修正与丰富完善自己的主张,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张得到巩固与发扬。目前的职业学校课堂中,大多数学生是沉默的,学生基础薄弱,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学生参与教与学活动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参与,没有辩论,必然会影响学生邏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所以,在职业学校课堂中要让学生“辩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建议教师可以经常性采用演讲法、辩论法、讨论法、对话法等教学方法。

3.行辩:观点主张的提升。“思辨”是思考,“论辩”是表达,“行辩”就是观点与主张的落地,是进一步验证观点与主张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行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是学以致用的呈现,也是对观点主张的验证过程,还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理解的过程,是观点、主张及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且是基于“思辩”的行动。通过“行辩”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耐挫能力、理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从而指导生活与生产实践。这与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不谋而合的,具体表现在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方面。[5]职校生较普通高中生要提前面对社会及生活的挑战,而面对这些挑战所需要的能力,必须通过有限的课程、有限的教学得到培育,而这些能力与素养正是当前职业学校学生亟需加强的。所以,“行辩”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思辩”“论辩”“行辩”相互不是隔阂的,而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均指向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

(三)素质提升的呈现:德道术兼修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重点体现在“厚德行”与“博道术”上,即品德品行厚实,技艺技能广博。“德”与“行”“道”与“术”各是一个内与外的关系,各是一个内与外的有机统一体,即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的品行应该一致,内在的技艺与外在的技术应该有机统一。当然,墨子眼中的“道”不仅是指技艺水平,还有规律、方法、道义等多层含义。但从未来工匠培养角度,笔者倾向于“道术”指向工匠的技能、技术与技艺。又因为德与行是相近的,故把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行道术兼修”简化为“德道术兼修”。

“德道术”是知识技能学习的原则。人的成长与学习,与大自然一样,必须遵循规律与原则,“德行”“道术”也是千百年形成的规律与准则,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宝贵经验。个体的学习过程,是对经验的认识、理解、内化与修为的过程,而这些修为的内容又成为自己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准则,通过不断强化与修正,知识技能获得不断丰富与完善。所以,在“思辩、论辩、行辩”过程中,要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依照规律学习。

“德术道”相统一。知识积累的过程,能力以及素养提升的过程,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三者相互促进。换言之,个人所取得的成绩,最终应该聚焦于人的“德行”与“道术”,“德”“术”“道”从三个不同层面反映未来工匠的具体要求,即技术高超、技艺精湛、品德高尚。这与现代职业教育中所提及的立德树人、成人成才、工匠精神等观念是契合的。

人的修为不是独立的,而是随着人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逐步发展的,技艺的发展、规律的把握、德行的提升是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进“术”的过程,守“道”修“德”,从而达到共同“修炼”。反之,内外不一致,左右不一致,就会导致发展不协调,就会出现认知与发展的矛盾。所以,职校生的成长与发展就是一个“德道术兼修”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上主张“述作行融合”,在能力提高上主张“思论行递进”,在素质提升上主张“德道术兼修”,这是基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提炼出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主张,三者充分体现目标达成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在这一主张中,“辩”始终贯穿其中,是实现这一教学主张的重要路径与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根脉,我们要追寻千年历史,寻根立魂,坚持文化自信,追求卓越匠心![6]墨子“辩”的思想蕴藏着很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思想文化财富,如何将其教学主张落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教学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方勇.《墨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5.

[3]方明.陶行知教育文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石中英.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5).

[5]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2).

[6]鲁昕.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A].江苏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启动仪式暨第二届长三角职教教育高峰论坛, 2019.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墨子职业过程
墨子破云梯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