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宇 蔡梓毅 罗文晖 叶健峰 曾靖宇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与日俱增,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复杂多变,作为与艺术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的环境设计專业,设计教育也越发变得重要,设计理论的研究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设计实践的推进,不断引导环境设计实践贴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众生活需求,最大化发挥环境设计的现实功用。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设计;融合
一、概念与内涵
(一)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门类下的空间设计专业,天生自带有“艺术因子”与“美学导向”,以空间为研究对象,汲取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营养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是对“空间”的“精准”设计。现阶段环境设计大学教育一般下设三个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张绮曼教授认为环境设计具有系统工程的特点,其外延涵盖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壁画设计、室内设计及环境设施设计等。“环境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整合设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与人之间的行为引导设计。”宋立民教授认为环境设计是设计学科中研究“空间”的专业,不仅指物理空间还包括虚拟空间,环境设计专业以服务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多层面需求为旨归,其设计基础必然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与变化。环境设计既要敬畏自然生态,又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理论建构与设计实操、环境观感与审美意趣协同兼顾、一体发展。
(二)专业理论
一个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和独立的专业知识架构。这个知识架构需要职业技能和设计理论并重,不可偏废。设计理论是对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对设计史论、设计基础理论、设计批评、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环境设计理论为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多学科理论功底,使之对环境设计的理论来源和支撑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完整认识,从而构架了一个学术理论平台,使设计实践成为“有源之水”,使设计者成为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自由创造性的人才。如今,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理论教学都设置了设计史(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风景园林史)、设计原理、设计批评等相关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在环境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环境设计的跨学科基因
环境设计从诞生起就是个自带跨学科基因的专业,游走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互融互通的多学科地带。也就是说,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边界并不清晰,一直游走于艺术、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等学科的边际。比如说现代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研究方向之一)的过程,不仅是对于室外空间的形式、色彩、美感的追求,更是对场地特征的理性研究,让设计解决问题。用整体观念分析上位规划、人群、当地资源、当地文化、建筑基地现状认识和解读,从自我设计价值理念出发,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从设计思路、设计模式、设计用料、施工方式等,设计全链条中涉及建筑、规划、生态、社会学、管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催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环境设计专业的范畴也不断扩大,知识体系日趋复杂,设计越来越多地从其他学科——如生态学、社会学、艺术学、管理学、地理学,甚至哲学——获得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环境设计专业逐渐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综合一身,不仅涉猎哲学、社会、艺术等社会科学的范畴,又涉猎地理、生态、环境、植物等自然科学的领域。正是基于这种显著的跨学科性、学科融贯的特点,环境设计专业亟需梳理汲取多学科的理论营养,构建自身边界清晰、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促进学科的长足发展。
三、环境设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一)重实践轻理论
环境设计教育一直是倡导实践为主。从专业形成的初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的中心工作就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装饰与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在实践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傲人的成果。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也逐渐变得迎合市场的需要,进行过度务实的职业教育,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环境设计市场的商业导向也影响到环境设计教育的偏向,理论建设着力不足,设计项目备受青睐,学生对理论课程兴致缺乏,教师对理论研究望而生畏。理论教育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触及设计问题的本质。
(二)社会价值的“失语”
“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看法,它是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把握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才能有效引导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在发展中保持正确的设计态度、设计观念与设计行为。环境设计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公众服务、进行文化传承为己任,把设计理论建设与人类对于“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思考结合起来,从中真正探究未来环境设计的新方向。当前环境设计理论的研究很少涉及社会价值深层研究,过多的商业利益化设计项目遮蔽了设计理论中的社会价值探讨。比如乡村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在巨大商机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对乡村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造成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再如城市更新过程中,土地过度的资本化,公共空间的减少,公园绿地的不均衡化等问题比比皆是。
结语
环境设计不仅是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的视觉美感,也在于隐藏在自然、社会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美。它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而是从自然、社会、经济、物质和环境多维度的整体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更需要多学科相邻专业的交融与借鉴,同时融入对当下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不断探寻学科理论建设的新路径,以期指导推动环境设计实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6-9.
[2]宋立民.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设的思考[J].设计,2017(6):96-97.
[3]宋立民.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J].装饰,2019(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