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莹
摘要:解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学的差别》的相关文本内容,通过原子、原子的偏斜运动、现象、时间、感性的出场,探讨自我意识体现的路径。时间是现象世界的纯粹形式,现象世界则是时间的具体展开,而感性是时间生成的途径,也是现象世界得以确证的证据。偶然性不是认识的偏差,而是“抽象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外部世界对人的决定,人能够成为自为的可能性存在,完成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这就是自由。
关键词:原子的偏斜运动;自我意识
1939年初到1841年,马克思开始撰写它的博士毕业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学的差别》。马克思在他的论文序言中斩钉截铁写道:“专家们知道,关于这篇论著的对象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前人的著作。”1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马克思选择带有原子论的古代唯物主义色彩的两位古希腊哲学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原创性的.
同时也可以体悟到即使马克思加入了“博士俱乐部”,此时正处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时期,并且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在哲学上向黑格尔哲学普遍向黑格尔转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也依旧带有确切的对唯物主义思想的倾向。
青年黑格尔派的追随者的自我意识觉醒,是马克思对人作为主体的一声疾呼。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为伊壁鸠鲁这个被忽视的哲学家及其所代表的哲学路向正名,也是在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发展张目。
一、原子理论中自我意识的倾向
在哲学史上,“伊壁鸠鲁主义”经常性地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享乐主义的代名词,更有甚者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粗略的模仿,但是马克思却从中挖掘出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他对人的自由意识和主体能动性的肯定。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具体分歧在于原子本身的运动方式上。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运动只不过是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是一种直线与空间的存在。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偏离直线、同自身发生关系的运动,由偏斜使原子自由碰撞从而产生了丰富的世界。“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是特殊的实体,原子真正的质。2这既解释了原子是否能够凭借自身构成各自独立、风格迥异的物质世界,还隐含着精神世界的强大动力因子。
甚至马克思做出了这样一个类比。伊壁鸠鲁的原子创生理论就如同是政治范畴中的契约,社会范畴中的友谊。显然,这一点在论文的表述中,显得难免有些牵强,但不难发现马克思此时已将充满矛盾的碰撞性的原子偏移运动,当作人类社会的隐喻性的表达。在当中“每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正是在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版本的社会起源论”3。
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感官就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正如抽象的理性就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标准那样。
塞涅卡《书信集》中谈到,“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一个不幸的事,但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个必然性4”。原子偏斜的突变性、世界的无限性、时间带来的偶然性、人类思想的感性,都决定了人不可能臣服于必然,而是通向自由。
二、感性对自我意识的呈现
马克思说,“人的感性就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犹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燃烧起来照亮了现象界。5”。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人的感性一方面映射并权衡了世界,另一方面又在自然界残留下自己的痕迹,也就是认知与改变的串联。这与马克思一贯“不是仅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解释它”6的思想契合。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中感性的范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这种存在是可能性的存在;其二,这种存在并不受外在必然性范畴的约束。然而,人的存在依旧是有依据的,换句话说,感性正是人的存在的根据,不属于空间组合成的因果必然性,而属于时间决定的绝对的变化过程。对于人类而言,“感性”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它是极具开创性的,这种创造性的存在方式,不单单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还体现出人的自由的历史性变化。7
三、时间对自我意识的体现
关注对必然性本身加以制约的偏斜本身的物质。而原子“作为纯粹的自身关系的物质没有任何变易性和相对性,那么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时间必须从原子的概念中,从本质的世界中排除掉。8”同样是认同去除时间的影响,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选择不同的进路。
德谟克利特,把时间规定为永恒,时间就失去了“时间性”,也就是是对时间自身的否定。伊壁鸠鲁则认为,时间被当做是现象的绝对形式,“时间被规定为偶性之偶性。偶性是一般实体的变化。偶性之偶性是作为自身反映的变化,是作为变换的变换。现象世界的这种纯粹形式就是时间。9”可见,现象纵然有千万种具体的鲜明的形式,抽象到本质来说,最后就抽离剩下了时间。如此,伊壁鸠鲁就巧妙地把在本质世界里被否定剔除的时间,在现象世界里又大方地请了回来,并且时间对现象世界,如同原子對本质世界一样,具有本体地位。
伊壁鸠鲁把时间视为现象世界的本体,不只是“安放”了时间,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提供作为的舞台,从而解释原子何以构造世界,还开辟了人的感性参与到世界之中的通道。既然时间是现象的纯粹形式,那么可以说现象即时间。我们总是从现象的过程性中把握、体验与生成时间的概念,“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存在着的反映”10。这样,人的感性、现象世界、时间就是同一个东西,感性的人、人的时间感、事物在感性中的显现、事物本身的时间性得以统一。
四、总结
人要“自我意识觉醒”。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却暗藏着开天辟地般的力量。人不仅是人类的“类成员”,而且应成为一个“个别人”,他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存在、肉体的存在,更是一个生命和价值创造的主体,他在时间和创造中确证自己。11
博士阶段的马克思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仅仅在理论上主张哲学应该具有实践的功能,尚且没有找到切实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道路。但他对必然性的抵牾,对偶然性的艳羡,束缚住必然性的同时,解放了偶然性。暗示着他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追随者,开启了自我意识觉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夏莹:《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3]英]S.H.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吴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4]马瑞:《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探究》,2018年。
[5]刘洪波:《停止成为一个自然的产物》,长江日报,2018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