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探究

2020-12-14 07:19冯红琴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摘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高职公共英语思政教育,必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充实课程的思政内容,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管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2017年12月教育部制订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以上充分表明,“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程。因此高校各课程和教师应立足“大思政”理念,开展各类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政教育。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高职公共英语是各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教育公共必修课,它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高职公共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承载着语言知识技能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 化雨润物,潜移无声。因此,英语教师应寓德于课、寓德于教,紧密贴合教学内容和流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供多元的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思政育人自然融入单元教学。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途径

1.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师应提高英语课程思政意识,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其他课程的教师也责无旁贷。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从单一的语言教学转变为全人育人,实现语言与育人的同向同行目标。结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在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使英语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英语教师应提高英语课程思政能力。教師在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立德树人”理念具象化,避免鸡汤课堂。 这不仅仅是在英语课上提及某句话或某个词或看某个视频,而应思考“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课上如何体现,可将育人思想隐性地融入故事中和话题讨论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2. 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的走向, 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都服务于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工具性与育人性的有机达成。高职公共英语总体教学目标一是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写译能力,使其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工作、学习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本,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高职公共英语的素质目标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文化自信,做好中国文化的宣传者,能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高职公共英语的素质目标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更多地以隐性教学的方式实现。

3. 充实课程的思政内容

教学内容为语言学习提供素材,是课程育人的媒介。语言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 对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必然包含了价值的传导和渗透。传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设置偏西化,中国文化输出内容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需要充实课程的思政内容。

1)紧贴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紧扣单元教学内容,围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流程,以思政视角全新切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促进语言教学与铸魄育人的有机融合。

2)紧扣时代脉搏,深挖时事中的思政元素

精心选取治国理政时代金句,聚焦时代发展、国际形势,提供中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新时期使命格局,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比如,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将中国的抗疫故事和抗疫英雄事迹以及国外的疫情应对融入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入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推动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深挖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要素,展示中华传统名言警句中的中国智慧,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并通过跨文化对比剖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外输出中华文化的能力,首先要多接触体现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吕必松指出“所谓‘语言交际文化, 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应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并认为:“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用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深入挖掘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展开中西文化比较和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从而让对方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会在中国“入乡随俗”,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方面,尊重中国的文化;与此同时,学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坚定了文化自信。

4. 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元化的教学材料方便易得。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将优质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思政教学素材,巧妙融入教学环节,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助力高校高效开展英语课程育人实践。同时可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英语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贯穿于教室内外和课前、课中、课后。但是,教师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活动时,切忌流于形式为思政而思政。比如,教師在课上前几分钟或最后几分钟视频引述习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或者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国古代名言警句,思政痕迹明显,难以实现理想的思政效果。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材料,英语教师在利用多元教学材料的同时,要注重教学材料、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自然巧妙融合,英语课上的思政教育设计应该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总结评析等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育人效果更佳。

结语

高职公共英语承担了英语知识能力培养和立德树人的功能。广大英语教师不仅要学识育人,更要以德育人,提高自身的育人修养。英语课程思政应基于语言材料,提炼思政教学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思政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到外语教学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力明霞.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01):55-58.

[2] 王春香. 课程思政化视阈下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提高的路径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6):149-150.

作者简介:冯红琴, 女, 副教授,(1975-),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