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翠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地对学生穿插德育教育,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陶冶性情,激发情感,引领他们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也能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创设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节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其中不乏描写自然风景的美文。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去呈现壮阔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尽情地去感受大自然的伟大魅力,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教学《草原》一文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想象的翅膀,真切感受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的魅力。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把自己心中美丽的草原描述出来,切实地感受草原的美,并油然而生对大自然的敬意。最后,课堂教学结尾时,以《我来到了梦想中的草原》为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描述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感,激发对草原的向往、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语言训练中渗透孝道教育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本中的语言都是作者精心推敲提炼而成,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丰富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用文本材料中的德育点,与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句段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琢磨、推敲,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教学《小乌鸦爱妈媽》时,我充分利用两个词语“懂事”“可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大家在畅所欲言中,深刻领会到小乌鸦照顾妈妈的不易,以及对妈妈孝敬的伟大。“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少年所必备的品德。临下课时,我问学生:“回家后,能不能为我们日夜忙碌的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感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能!”晚上,班级微信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家长们纷纷发来图片或视频,无不露出喜悦和自豪的幸福之情。
三、归纳感受中渗透善心教育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之道,德为先。分析完课文后,还需要对文本思想内容加以引申发挥,由事及理,由此及彼,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促使自己更好地健康成长。
《称赞》一文主要讲了小刺猬和小獾因懂得赞赏别人,从而与大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在分析完课文后,我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文本主题,畅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们畅所欲言:“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称赞别人。”“我们要学会称赞别人,与人和谐相处。”“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改变别人的一生。”……学生深刻地领悟到,生活中应该善待生命,要能够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
四、诵读中渗透爱国教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产生想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教学《大海的歌》一课时,为把握作者快乐、自豪的情感,我采用了让学生三读课文而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一是速读课文,思:文章总共写了大海唱了几次歌?都唱了什么?二是默读课文,想:大海在什么情况下唱起了欢乐的歌,并且唱着一曲新歌?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相关的语句。在学生对海港繁忙的景象和深海石油钻探船的雄伟气势有了大致了解后,我让他们有感情地再朗读课文,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从而大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诠释主题中渗透责任教育
语文教材是德育的天然载体。在分析文本主题时,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大大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思想认识水准。
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让学生先充分阅读课文,然后设置问题,直奔文本的主题:“美丽的小村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自主展开合作、探究,从文本中去找答案:“小村庄是被大雨冲走的。”接着,我适时引导:“大雨为什么会轻而易举地冲走小村庄呢?”通过这样一问,一石激起三层浪,学生们自然就会进而探寻“森林的作用”这一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联系现状,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正处于对大千世界认知的懵懂和好奇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把握文本中的德育素材,恰当地进行正面的德育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语文素养,从而为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