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庆 黎璐
五十出头的孙睿头发白了大半,黑白渐变的发色趋近于年轻时尚的“奶奶灰”,在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的校园里,也叫“人文灰”。他性格随和,笑起来的时候给人感觉十分亲近,用学生的话来讲,“这个校长有点儿萌”。
这个外表有点儿萌的校长行事果决利落,六年来在学校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延安路到硕阳路,从青岛市第十五中学到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他先后推行“五制改革”“六个百分百素养提升计划”,三年一个台阶,用显著提升的办学质量回击伴随改革不曾停歇的质疑声,重现了传统老校的往日荣光。
“无改革,不实验”。2020年,实高人再扛改革大旗,率先响应优质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朝着打造“新人文”教育生态圈的目标,继续出发。
教育新生态
对于教育改革,每个校长似乎都能说出不少长篇大论。是坐谈理论还是实干改革,区别在于一所学校是否真的发生新的改变,也取决于校长有没有具体实施的勇气和路径。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青岛实验高中)的前身是青岛市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青岛十五中)。青岛十五中是青岛的传统名校,在全市教育局直管的13所中学中,一直处于前三。“十五中的老师”是这座城市口口相传的特定赞词。但在“新人文”改革之前,学校遭遇着连年下滑的困境。2014年,孙睿来到青岛十五中当校长,改革求变、重现荣光的使命刻不容缓。
在这之前,孙睿是青岛市教育局一个关键部门的副处级领导,分管课程建设、特色办学、规范化评估等工作。期间,他看见不少校长试图革新求变,但是如何做到既抓升学成绩又抓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大家共同的难题。他是个不服输的人,想着要是有一天自己能管理一所学校,“ 一定要做出个样本来”。
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对于灌输知识、严抓学习时间、大搞题海战术的方法孙睿并不认可。他借助在教育局工作多年的观察、思考,“教育需要弱化功利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提出了“新人文”的教育理念。他希望能做有选择的教育,让每个学生发展特长,个性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生要“成为最好的自己”,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具体成长路径。根据“新人文”的育人理念,学校打破以教材、学科、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构建以活动、学生、社会为中心的“新人文”课程体系,将课程横向分为人文素养课程、科技素养课程、艺术素养课程、国际视野课程、身心健康课程五大板块,纵向分为基础必修类、行知体验类、拓展选修类、人文勋章特长类四个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选择。同时,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学长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的“五制改革”,重构了教学形式、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评价制度,建设了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
全新的制度理念搭配全新的课程设计,这一套设想到底能有多大的成功几率?面对同行的质疑和学生家长的半信半疑,孙睿选择正面发声。他亲自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家长详解“新人文”教育理念,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改变的真实案例来打消家长的疑虑。
在教师会上,他唤醒每一个“十五中的教师”那份悠久的荣誉感,让每一位老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尖刀”,为“新人文”教育的成长披荆斩棘。刚提出改革的时候,一份关于学校改革意见的调查问卷显示,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虽然在45岁以上,但是支持改革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份齐心协力的认同感为改革的顺利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要老师认可了改革,执行力上去了,无论有多少流言,我们就有改革成功的希望。”孙睿不是一个爱开会的校长,他掌握着各种“提升士气”的会议的頻率,更多的时间是和老师们一起投入到改革的具体项目中,真正了解到改革难点和痛点在何处,及时校准航向。
航向校准之后,青岛实验高中在“新人文”的号角声中一路高歌猛进。2017年,青岛实验高中搬迁至坐落驯虎山南、大鲤湖北的新校区,这里有着堪比大学的一流硬件设施,丰富的资源支撑着孙睿的改革迈开了更大的步子。为进一步保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学校顺势提出了“六个百分百”素养提升计划。即学生百分百参与社团,百分百参与研究性小课题,百分百参与学校课程,百分百参与志愿者,百分百参与艺术体育俱乐部,百分百收听30场专家讲座。目前,学校开设艺体俱乐部共计37个,人人都有选择,人人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向。
“考上大学对于实高学子来讲,几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重点在于他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孙睿介绍,成才的道路并不是千军万马过高考这一条“独木桥”。在青岛实验高级中学,“条条大路通罗马”。
目前为止,学校的橄榄球队已有两人入选国家青年队并赴新西兰集训;击剑队在全国第九届击剑锦标赛上,分获女子重剑银牌和男子佩剑铜牌;手球队代表国家赴匈牙利参加比赛;2015级李沐曈参加机器人大赛获美国和澳大利亚两所大学的offer及高额奖学金……同时,青岛实验高中的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一本上线率由2014年的不足20%提升到2019年的60%,二本上线率也达到96%,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通过综合评价、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等路径升入985、211类院校,学校提优幅度达到了全市第一。青岛十五中昔日的荣光正在复现,青岛实验高中的教育新生态也在逐步形成。
“新人文”的大格局
教育要赋予每一个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在变化多端的时代发展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在孙睿看来,“新人文”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格局,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立起开放式课程“大格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优秀人才。
“近代教育起源于欧美国家,我们今天要做现代化教育的改革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孙睿说,“新人文”课程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宽,强调国际理解力与沟通力的形成。学校引进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近10种国外优秀课程,同时,与法国、德国、韩国、加拿大友好学校形成常态化互访,借鉴国外优秀教育模式,融入校内传统课堂,完善提升校内教学质量。
教育的国际化是必经之路。“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国际化的中国,而是中国的国际化。”孙睿自幼酷爱人文历史,最初也是一名历史老师。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不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发达国家的好学校送出去,而是在国际交流中进行文化与课程交融,开一个路径,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由外到内,由表及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学生雅宁参加了国际理解课程,在暑假访问南特雷泽圣母高中,住在法国同学Emma家里。几个月后,Emma随学校访问团回访,雅宁便带着Emma参观青岛博物馆、汉画像砖博物馆,游览“海上第一名山”崂山,品尝海鲜和青岛啤酒,教她写软笔书法……两个人不仅在彼此的生活中开阔了视野,也收获了同龄人的友谊。现在,法国的友好学校已经发展到派驻学生到青岛实验高中一个月,专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灰、象牙白、状元红,青岛实验高中新校区的建筑是最直接可见的一张“中国名片”。整个学校建筑布局讲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呈新中式的江南徽派园林建筑,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此为依托,学校还开设了中国传统建筑欣赏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古琴馆课程、汉学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改革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在传统智慧的沉淀中,继承发展。多年来,孙睿愈发觉得古人关于教育的论断洞察之深、立意之高远,“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行知合一”,这些都是需要现代教育人去坚持和传承的教育理念。在他的学校,“人文固本,行知合一”的校风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青岛实验高中的高一年级设有一个星期的“小学期”,这个时间被固定下来开展“诗意黔行”的研学旅游,已经连续做了4年。期间,为了让研学旅行真正落地落实,学校围绕政治、文学、地理、历史等多科学习目标,成立了由各学科教师参加的课程开发团队,以当地的地理、历史、风俗、文化为基础,开发研究性课题,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调研,自主撰写研究报告,真正践行“行知合一”的教育理念。
在王阳明当年悟道的山洞里,孙睿看到了石壁上民国时代浙江学生来此游历的痕迹,那一刻,他仿佛际遇了另一个时空里推行“行知合一”的教育家陶行知,这也让他坚定了“行知合一,人文固本”的校风改革。很多学生在这种游历中逐渐发生变化,“一种说不出来的改变”,像是某种意义上关于教育的唤醒。
“学生的这种改变不是来自于某种说教,可能是源于旅途中不经意的那山、那水、那人,虽然短期内它不会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但这就是留于他们生命中的教育。”孙睿不着急,在急功近利的应试备战中,他坚持的“新人文”教育要帮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而学生要明白“自己”是谁,“行知合一,在做中学”便是认清自己最好的方式。
掌勺者的理想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学校改革亦如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改革内容的不断增多,如何满足每一个实高学子个性化的需求,如何有效收集到学生关于学校工作的意见,成为“掌勺者”孙睿必须要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建立了完备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在学生组织里面构建一个三权分立的模式,来保证意见的有效性。”孙睿说,学校有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权益保障组织三个学生组织,每一个组织的主席一定是另外两个组织的副主席,三个组织交叉管理,既能彼此监督,又能提出有效建议。其中,学生权益保障部门的职责,主要就是收集学生的一些意见、要求。
在青岛实验高中,有一个类似于“巴菲特午餐”的制度,校长的“午餐有约”。校级干部轮流每日和学生共进午餐,学生可以通过预约和校长孙睿进行面对面交流。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承担“值周校长”的角色,去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向校长孙睿汇报。不仅如此,“值周校长”还要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全校一周的工作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有了提意见的渠道,也多了一种锻炼自我的新方式。
“每个周五下午是我的校长接待日,学生还可以直接来找我提意见。”尽管做了很多年的教育行政管理,但是孙睿还是很喜欢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在他记忆中,自己刚开始当初中班主任的时候,因为初三没有历史课,这个陪伴学生两年的班主任只能在半道下车。学生听说之后,甚至效仿起电视剧里写血书的办法向校长请求让他继续当班主任。从那时便与学生结下的深厚情结,让他一直喜欢和学生做朋友。
青岛实验高中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合作办学,创办“华师卓越班”,每年暑假组织卓越班學生赴上海开展科创“研学旅行”。有一次,学校安排一位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前去上海参加科技节交流活动。按照规定,普通老师出差只能报销火车票,所以整支队伍只能选择乘坐火车前往上海。一名学生便直接找到孙睿反映:可以提前购买打折机票,和乘坐火车相比,既节省时间又能节约不少钱,为什么不能变通出行方式?他根据事实情况当下就做出特批,队伍改乘飞机前往上海。就这样,学生中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有事情直接找校长对话的氛围。
除此之外,学校推行的全员导师制是学生反馈意见的另一个窗口。学校充分发挥了1:10 的师生配比率,每位教师都会签约带几名学生,学生在每周的导师日可以和导师进行全面沟通。定期体检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又一必要过程。学校开发了基于学生发展的内部诊断项目,学生可以对课堂、学校课程、社团、老师、校长、餐厅、保安物业等各方面做出评价。这个诊断结果作为一个内部体检,成为学校各项工作改进自省的依据。
不只是学生的意见,老师的声音也要被听到。学校新校区距离城区几十公里,办学地点的迁移也给很多家住城区的老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果有事情需要在工作日办的话,老师们不得不请假。孙睿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提出了“人文假”的制度。每个老师每周有半天的“人文假”,只要老师登记之后便可自由支配,大大方便了老师的生活。为了丰富老师的业余生活,学校也为老师开设了社团,每一个老师也在这里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在玩与乐中,老师热爱生活,热爱学生,也热爱着这份终身的育人事业。
驯虎山下,“新人文”的理念逐渐在这里成长为一种文化,每一个实高人都从中受益,以文化人。孙睿描述这种文化理想中的样子是一种“人文精神,隆重的人文精神”,它将如同古代文人志士身上的入世精神和改造世界的责任感。他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要做一个“好人”,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去感悟,去投身这个世界的改造,“要始终相信我们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人物专访
本刊记者:青岛实验高中历经了六年的改革,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又要开始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您理想中的学校要建设成什么样子?
孙睿:在青岛这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应该有多种教育生态来供不同的家长、不同的孩子进行选择。我们的“新人文”教育希望是其中最好的选择之一。今年,我们又进入新阶段,做集团化办学的新探索,是想将这种教育新生态往初中延伸,甚至是延伸到小学、幼儿园,在将来建设一个完全新的育人模式,一个自循环生态圈。我希望有一天,一个孩子能在这个生态圈里从幼儿园一直读到18岁,从这里长大成人。在他为人父母之后,愿意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一代又一代,这是对“新人文”最好的认可。甚至,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当这些家长老了,退休了,我们再办一所老年大学,就像中国古代的群落,一个村子、一个家族,大家都在一个共同价值观里边生长、生存,每一个人都有着浓重的烙印和传统,那就是“新人文”,这就是我们的至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