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沂蒙根据地美术活动研究

2020-12-14 13:06冉利强孙艳华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工团美术

冉利强 孙艳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抗大一分校在沂蒙根据地的美术活动的梳理,回顾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简要历史,挖掘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文工团团员个体、抗大一分校教员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活动史实,探讨抗大一分校在沂蒙根据地的美术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沂蒙根据地;抗大一分校;美术;文工团;周抗

抗大一分校到沂蒙根据地后的美术活动及其所创作的美术,是沂蒙根据地美术、山东根据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大一分校的美术基本上是由抗大一分校教员周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从事美术活动的团员及以后分散到其他机构的美术工作者所创作的。探索沂蒙根据地抗大一分校美术,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沂蒙根据地的美术活动

(一)文工团东迁沂蒙根据地的前后概况

“抗大”的前身是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创建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迁往延安,并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25日成立于陕西延安延长县 ,归八路军总部建制。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第一次东迁,迁至山西太行山晋东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3月底,抗大一分校决定组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政治部文化娱乐工作团”。4月,文化娱乐工作团在山西屯留縣古贤村宣告成立。7月,日寇扫荡晋东南,文工团跟随校部迁移到太行山的长治、壶关、平顺、陵川一带,“文化娱乐工作团”改名为“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1940年1月5日,完成第二次东迁,到达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沂南县孙祖乡张庄一带。抗大一分校成立7年,6年在山东,对于山东解放区的发展和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随一分校进入山东沂蒙山区沂南县孙祖乡张庄、东高庄。到达山东后,文工团又扩充了2批团员,其中包括宣教队、女生队的一些学员和干部也被调到文工团,成为专职的团员、队员。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第一批团员17人中达到山东的有王承骏、艾力、王杰、胡荫波、沈默予、陈谱、乃初、苏伟、石锋等9人。这些人中虽然没有真正的美术工作者,但是陈谱到沂蒙后也积极投入到写大标语的宣传活动中。

第二批18名团员,达到山东的有袁成隆、李永淮、白华、杨霖、姜堃、何止了休、蔡贲、伊洪、鲁岩、李林、丁铸铁(后改名丁志刚)、史屏、饶洁、林立(女)、王玲(女)、阮若珊(女)等16人,其中蔡贲、鲁岩、伊洪、史屏4人从事美术活动。

第三批团员18人是在 1940年春节后的2月至3月份加入的。他们是谭海君(任指导员)、刘知侠、乔志学(13岁,1940年2月至1941年1月在文工团工作)、付泉(14岁)、孙力军(女)、丁冬(女)、刘谦(女,10岁)、刘艺文(女,12岁)、郭海(13岁)、曹石均、东平、战坚、霍小四(13岁,后改为霍铸钢)、赵忠实(13岁)、郭树科(13岁)、颜文珠(14岁)、徐如心(15岁,外号黑人牙膏)、徐达(13岁)。

1940年约10月间,第四批加入的团员只有4人,他们是柳成行(15~16岁)、袁超(15~16岁)、王冰,孙作棠(后改名姚炜),其中柳成行后来从事了美术及摄影工作。

1940年冬天,康矛召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和115师战士剧社的部分成员在临沭县蛟龙汪村拍摄了一张合影照。以持球者傅泉为界,左边的为文工团成员,右边的为115师战士剧社的一部分成员。合影照的背景墙上就有大型的美术字标语。柳成行不在其中。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有编审股、戏剧股、美术股、音乐股、总务股五个业务股,其中美术股股长是蔡贲,后来鲁岩成为美术股股长。写革命春联、刷标语、画墙画的蔡贲、鲁岩、史屏、陈谱、伊洪、刘知侠都在其中,他们构成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美术创作队伍。

1942年5月,山东分局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组织抗大一分校文工团脱下军装到地方,投入到临沭县的“减租减息” 群众工作之中。带着美术布景和服装乐器,深入敌后去演出,出色的完成了宣传任务。为了壮大文艺队伍,顺利开展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工作,1943年春节后,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由组织决定脱离了原来的建制,在莒南县洙边镇陈家石门涧村与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合并,改称“山东省文化工作团”,隶属中共山东分局。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从此刻起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所具有的抗大精神,随着分散到沂蒙根据地各处的团员们所继承和发扬光大,继续在根据地的文化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3年8月,滨海平剧团并入山东省文化工作团,改称“山东省文协实验剧团”,李永淮任团长,蔡贲任党支部书记。1945年春,与战士剧社合并组成“山东军区文工团”。

(二)文工团在沂蒙根据地的美术活动

1. 随时随地进行美术宣传

1940年春节前后,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沂南的张庄一带,举办了连环画展览,写春联宣传抗日。此后,文工团及其它所培养的宣传队转战鲁中、鲁南、滨海等山东敌后,走到哪里就把宣传抗日带到哪里。每到一个村庄,有美术基础的学员队、文工团就提着石灰桶在墙上刷抗日标语、写墙头诗、画墙头画,从事群众文化美术宣传工作。

2. 纪念文工团成立一周年的美术活动

1940年4月,文工团在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举行了纪念成立一周年的活动,在一间农屋中,布置了展览室,四壁挂满了各种图表、统计数字,以及自制的道具和简单的美术布景,还有柳条做的画眉笔,猪油化妆油彩等,展示了一年来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徐向前、朱瑞、周纯全、李培南的赞赏。

3. 举办“宣教队”,开设美术课目。

抗大一分校受山东分局的委托,由文工团举办“宣教队”培训。从1940年夏天到1941年,“宣教队”招收来自鲁北、胶东、鲁南、鲁中等地的学员170余人,学员一般来自部队和地方剧团的文艺工作者。“宣教队”的政治指导员由校文工团主任袁成隆兼任,队长由杨霖担任,“宣教队”和文工团一起活动,学习美术、戏剧、音乐等课目,鲁岩担任美术教员,柳成行就是“宣教队”毕业择优留文工团的6名学员之一。

(三)文工团团员的美术活动

1.蔡贲(1919~1973),曾用名蔡光镇、蔡卓如,祖籍广东新会,生于香港的一个店员家庭。抗战爆发时,他正读高中,1938年7月离开香港,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时改为采贲,人称“阿采”。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季阿采随抗大一分校迁至敌占区太行山,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政治部文艺工作团”1,简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任美术股2股长,作战地演出宣传工作。阿采擅长作画、书法,他经常提着标语筒沿路、沿村画漫画、写动员抗战的标语。1939年冬不久,阿采随抗大一分校第二次东迁挺进山东沂蒙根据地,他一路上写和画了二千五百里路的标语、漫画。1940年1月到达沂南的张庄、孙祖、垛庄一带。春节前夕,文工团在驻地张庄集市上组织了街头宣传,阿采给老百姓写过年的抗日春联,受到群众的欢迎。蔡贲不只是一位能书善画的宣传多面手,又是舞台设计装置的能手。31940年3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山东省沂水县刘家店子进行合影。此后,文工团活动在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根据地,从事绘画、演剧等群众文化工作。1945年8月10日,抗大一分校文工团进驻费县城。9月3日,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抗大一分校在费县城召开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文工团进行绘画、演剧等活动。蔡贲在文工團后期,长期担任支部书记,直至山东实验剧团政治指导员、山东军区文工团副教导员、副政治委员,带领全团同志进行绘画、演剧等抗日宣传。蔡贲在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文化》社副主编,主编《鹿水报》,他的美术活动, 集中体现在《山东文化》的封面设计和木刻上。1946年6月,他创作了《山东文化》第3卷第6期的封面木刻,7月,设计第4卷第1期封面,8月,创作木刻《请看汪精卫的下场》刊登于第4卷第2期封面,9月,创作木刻《为孩子们复仇!》刊登第4卷第3期封面。1946年9月中旬到1947年2月春节过后,山东新华书店转移到聂家庄,驻扎了4、5个月。蔡贲也随山东文协转移来到山东新华书店驻地。1947年,他随部队西线出击,挺进大别山,在行军、作战中,仍始终带病坚持编报、宣传。

2.鲁岩(1914.11.4-2013.10.9),生于河南省巩县人。1937年,鲁岩在河南豫西宜阳县师范学校任教,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抗日宣传队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转赴晋东南总部所在地活动。此年10月,鲁岩考入抗大一分校,在校期间,他主持过抗大一分校宣传队的工作,组织宣传队演出剧目、刷写标语、张贴标语、写墙头诗、演唱歌曲。1939年,鲁岩被吸收进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担任美术股股长,1939年4月至11月,在战斗空隙,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作学校的文艺宣传工作,也做地方群众宣传工作,鲁岩手里总是拎着一个小的柳条提包,里面装着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的工具材料,需要的时候,鲁岩就开始创作,每逢重大节日或重大政治事件,文工团就创作或排演,有时也用连环画等形式进行宣传。1939年7月,文工团在壶关等地,鲁岩和阿采、史屏一起写大标语、写墙头诗、画墙头画,宣传抗日。1940年1月,东迁到沂蒙根据地,在张庄集上,鲁岩和伊洪,把一张张的连环画用绳子在树之间挂起来,向老百姓宣传讲解画面的内容。1940年12月,在抗大一分校毕业。1940年夏至1941年夏,鲁岩任文工团宣教队美术教员,先后培训了来自山东部队的170余名中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其中包括柳成行。由于鲁岩有较好的文化基础,随着革命战争的工作需要,他从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美术股长,转任战斗记者工作,1943年7月《山东画报》创刊,鲁岩被调入画报社,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山东画报》副总编,写文章、创作美术作品。1947年4、5月间,《山东画报》改为《华东画报》,鲁岩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华东画报》副总编辑,以木刻、战地照片为主要形式,进行鼓动宣传,为山东根据地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无比珍贵的历史信息。

3.伊洪,东北丹东人,满族,会画画,伊洪的美术底子是跟他学父亲的,伊洪的父亲是一个很会画画的风流才子。伊洪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到了当时的八路军总部屯留,被分配在抗大第五期二大队五队学习,没多久,抗大成立了文化娱乐轻骑队,后来改名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因为伊洪爱画漫画,西安事变时伊洪还在城门楼上画了一幅大的反蒋宣传画,所以抗大第五期一毕业,伊洪就被调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东迁沿途伊洪积极刷标语、画墙画。

4.柳成行(1924.3-2015.8.23),山东沂水人,原名刘成珩。10岁就读于私立庐山小学堂,后读私塾。1938年秋参加抗日民主政府举办的青年训练班。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进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宣教大队(简称“宣教队”)学习,毕业后留校在文艺工作团做美术工作,成为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团团员,后来喜欢摄影。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在山东省文化工作者协会(简称山东文协)创办《儿童之友》杂志(1943年4月创刊)任编辑。1943年8月《山东画报》创刊之初,省战工会(省政府的前身)的柳成行积极为《山东画报》供稿。1945年5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向日伪军发起了全面大反攻,为及时报道前线信息,5月3日,山东军区组成前线记者团,把记者分派到各地战场去采访。记者团由3个单位的6名成员组成,大众日报社1人,山东画报社3人,山东军区文艺工作团2人。记者团成立的当天拍摄的前线记者团在鲁中”的合影中。前排单独一人就是柳成行,后排从左至右依次是郝世保、刘知侠、龙实、宋大可、邢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5年10月,柳成行离开了沂蒙根据地奔赴东北,后来成为颇有名气的摄影家。

5.刘知侠(1918~1991.9.30),原名刘兆麟,河南卫辉人。1938年夏,刘知侠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底,刘知侠跟随抗大一分校从太行山来到沂蒙山区,足迹遍及沂水、沂南、蒙阴、费县、莒南、临沭、日照、赣榆等地。他经常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经常搞墙报、画伟人像、写美术字。1940年,他被分配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编审股工作。1943年,刘知侠调到山东省文协。

6.史屏(1913.1.24~2007.1.18),曾用名张池萍,江苏无锡人, 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在洛川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后,留校任校文工团团员、股长、党支部书记。1939年底由延安抗大一分校随军东进,1940年1月进入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到达沂南的张庄、孙祖、垛庄一带。文工团在驻地张庄组织集市街头宣传画展览,史屏和鲁岩等一起写大标语,向群众宣传抗日。1940年至1943年一直担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1940年12月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做地下工作。1942年3月任山东省文协干事、秘书。1943年7月任山东《大众日报》报社发行科科长、山东新华书店经理。1945年11月奔赴东北。

二、抗大一分校教员周抗在沂蒙根据地的美术活动

周抗,原名周鸣韶,字子闻。浙江诸暨人。1914年2月生。1930年至1931年冬肄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中学电机科。1932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3年转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4年夏毕业。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1936年春回诸暨担任民众教育馆戏剧指导,创办了“苎萝剧社”,排演了许多受国救亡的话剧。1937年10月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浙江流动剧团,作演员和歌诵指挥等工作。1938年10月投笔从戎,并于1939年初到晋东南敌后初建的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8月成为抗大第五期的毕业生。1939年秋, 周抗被选入山西省太行山抗大一分校政治教员训练班继续深造。1939年11月初,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命令,抗大一分校到山东省沂蒙地区办学。到山东后不久,政教班学习期满。1940年2月,周抗毕业后留校到二大队工作,担任社会科学教员,讲授社会发展史,抗大学员大多出身于工农家庭,文化程度低,对于理论学习和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周抗就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将教学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转化为的教学挂图,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1943年,周抗被调离开抗大学一分校,到临沂大学的前身滨海中学担任教导主任。从1943年2月到1949年2月,周抗在山东解放区深入基层达6年之久。

三、抗大一分校沂蒙根据地美术活动的影响

抗大一分校的美术活动,分散到其他机构以后的封面画、独幅画、刊头画、插画等美术作品多见于《山东文化》、《山东画报》、《华东画报》等期刊。抗大一分校的美术活动及美术作品在沂蒙根据地及相邻根据地,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为宣传党的政策,发挥了一定的动员和组织作用

在那个目不识丁、文盲占大多数的社会环境中,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及其成员的美术活动,形象直观的美术创作充当了最直接的舆论宣传手段,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做出了贡献。

2. 扩充了山东根据地的红色美术创作队伍

抗大一分校的美术人员虽然不多,只有寥寥几个人。但是他们也是沂蒙根据地红色美术创作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美术工作者。虽然他们中一些人并没有创作出艺术性很高的美术作品,但是,他们在特定战争年代里也创作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红色美术,他们的功绩也不容抹杀。他们常在连队的救亡室(俱乐部)和街头举办画展,通过创作活动“体验了生活,收集了素材,锻炼了思想,增长了才干”,成为沂蒙根据地红色美术创作队伍的一员。

3. 扩大了山东解放区在国内的艺术影响力

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及其团员在文工团演变之后,在沂蒙根据地的美术活动和美术创作,丰富了沂蒙根据地红色美术的内容,丰富了山东解放区美术的内容,在其他解放区,也形成了一定影响。

4. 周抗的美术活动提高了抗大一分校的教学效果

周抗的教学挂图,使得学员能够把原本难懂的理论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二大队教育处和抗大一分校训练部,把周抗这一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抗大一分校全校加以推广。

本文为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解放区木刻版画艺术研究》(201706206)、2019年度临沂市社科课题《沂蒙革命根据地山东新华书店美术研究与传承路径探索》(2019LX3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上册),原子能出版社,1993年。

[2]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中册),原子能出版社,1994年。

[3]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下册),原子能出版社,1995年。

[4]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续集),原子能出版社,1998年。

[5] 夏征农:《烽火岁月——华东文艺兵风云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

[6] 傅泉:《1940年冬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和115师战士剧社在临沭合影》,2015年7月。

[7] 伊洪:《伊洪回忆抗战经历》,2010年8月。

[8] 李志:《学习战斗在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数字报,2015年9月2日。

[9] 阮若珊:《忆阿采》,《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32-234页。

[10] 临沂地区报史志编纂办公室:《临沂地区报史资料汇编(一)》,1988年。

[11] 董士君:《沂蒙红色文献》,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2015年3月。

[12] 山東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 第三辑》,1985,42-66。

[13] 乔志学:《我是抗大一分校“未留在碑文上”的文工团员》,2007年2月。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5] 郑德厚:《抗大一分校》,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6月。

注:

①成立于1939年4月,简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改名为山东省文协文工团。

②此时,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有五个业务股,分别是编审股、戏剧股、美术股、音乐股、总务股。

③ 阮若珊:《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2-234页。

猜你喜欢
文工团美术
《芳华》中有关舞蹈元素的解读
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
美术篇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新时期企业文工团的职责使命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