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全国Ⅲ卷(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高考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
【审题立意】
今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在情境设计上沿用了去年的“毕业前”,但不是出现在材料里,而是在任务中,明确为“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相较于去年的聚焦教师品质,对他人进行“外观”,今年是一次全面的“反觀”,指向认识并规划自我。这个“反观”不是盲目的,是以“他人”“世界”等为“镜”的,这样的“反观”,将开启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思考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正确建立起“我”与“他人”“世界”联系的思维过程。这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衡量,也是对考生思想水平、明辨能力的考验。
命题材料暗含了很多文化信息,比如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追问;比如《道德经》中关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生智慧;比如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的自我修养态度,等等。这些文化信息与材料内容结合,写作的空间和自由度就可以得到加强。
一、读懂文题供料,明确任务指令
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把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为自己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
二、选好写作角度,精准立意选材
所谓“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自然是比喻的说法,主要指一个人的自我反思与塑造,反思、塑造的内容涵盖了“‘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重点是“如何”,意味着论述重点应放在“怎么样”,即对策的探讨上。以下角度可供参考:
1.“为自己画好像”必须寻找各种“镜子”并借助它们来审视自己。
2.“为自己画好像”必须尝试着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3.“为自己画好像”需要时时刻刻反躬自省,即古人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
4.“为自己画好像”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不是成功来得不够快,而是平时对自己不够狠。
5.“为自己画好像”需要铭记“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并且让自己“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作文角度确立后,还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选材、怎样拓展。仅以“‘为自己画好像必须寻找各种‘镜子并借助它们来审视自己”来说,假如由此入题,选择什么样的“他人”为镜,“他人”与“世界”映照出怎样的“我”,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么在2020年,哪些人可以成为“我”“镜”中值得关注的“他人”?他们哪些精神品质是在现在、未来都可以不断提醒“我”、帮助“我”提高、修正自我的?这些就是应当用心感悟的。在备考时,考生一定准备了很多素材,比如抗“疫”英雄(包括个体和群体),比如时代楷模与改革先锋。如何把“我”与“他们”在“画像”这个点上关联起来,会成为高质量作文的又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