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刘永刚: 为上天下地入海的大事造好小零件

2020-12-14 04:21许幼飞孙茜
当代党员 2020年22期

许幼飞 孙茜

走进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锻造厂车间,空气里浓郁的机油味、机器运转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扑面而来。

这里,就是刘永刚奋斗了36年的地方。

“你们来的时间正好,要是夏天,里面的热浪根本无法靠近。”或许是常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刘永刚的脸颊发红,与鬓角的白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刘永刚开始和我们分享他和同事们的一个个高光时刻。

2008年9月25日,西南边陲某城市的一家旅馆。

刘永刚和同事们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旁,紧盯着屏幕。这天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神舟七号即将发射。

“这架飞船上有我们制造的零件!”作为西南铝锻造厂的锻压工人,刘永刚和同事们负责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领域关键铝合金部件的生产。

“3、2、1,点火!”晚上9点10分,电视里传来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

随着指令结束,火箭尾端喷出了橘红色的火焰,在巨大的轰鸣声中,飞船缓缓升空……

“在新的‘战场,换一种方式保家卫国”

在车间里的锻压机下,几位年轻师傅正用撬棍翻动着滚烫的金属,手套上沾满了黑色的油渍,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现在条件算好的了,我们以前都是赤手空拳,被烫伤是常有的事。”刘永刚笑道。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84年。这一年,在前线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刘永刚脱下戎装,被分配至西南铝锻造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锻压工人。

时至今日,刘永刚还记得刚到工厂时感受到的震撼:“每台锻压机都高达20多米,人站在下面显得特别渺小。”

不仅如此,机器周围的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人哪怕离得再远,但只要在工作间,就会感觉眼珠子直发胀。师傅们常常热得汗流浃背,脸上布满油污。

“当时我想,今后干活也是这样的话,实在是太辛苦了。”眼前的场景让瘦小的刘永刚有些犯难。

“别看工作这么辛苦,但我们的产品绝大部分都用在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干的都是为上天下地入海作贡献的大事。”一位老师傅擦着汗说。

刘永刚当即一愣,军人的血性瞬间涌出来,他快步冲进工作间,换上工作服,一头扎进新的“战场”。

“我18岁参军,上过战场。”正是这段经历,让刘永刚切身感受到国家军工装备存在的差距,“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留在这里,我还能为提升国家军工装备作贡献,这是另一种保家卫国的方式!”

然而,刘永刚没想到,这一留就是36年。哪怕一起进厂的伙伴或离职,或转去其他工种,他也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

“为上天下地入海的大事,造好每一个小零件”

上岗后,刘永刚主要负责用撬棍翻动七八十公斤重的锻件,有时甚至要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

“一天下来手抖得不行,吃饭时筷子都拿不动。”或许是因为当过兵的缘故,刘永刚的身体素质格外好,往往睡上一觉,就能恢复到精力充沛的状态。

即便如此,繁重的工作也会让人在心底滋生出几分懈怠。

一次,刘永刚和师傅们一起翻料。时间一长,手上的功夫便不由得慢了半拍。

默默观察的老师傅沈正树忍不住开了口:“小刘,你知道这些东西是拿来做什么的吗?”

“听说这些都是要上天下地入海的。”刘永刚答道。

“没错,这些都是要装到飞机大炮上的。”沈正树说,“如果我们打马虎眼,产品的质量不过关,你说会怎么样呢?”

沈正树的一番话,让刘永刚如凉水浇头。

“老一辈的锻压工都能如此认真,我可千万大意不得。要为上天下地入海的大事,造好每一个小零件。”刘永刚暗自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后来,刘永刚的工作又拓宽到锻压机操作环节。

和翻料不同,操作锻压机经常要和上千个规格的产品打交道,而且每天生产的产品都不一样,如果不熟悉每一种产品的状态,就会大大增加报废率,浪费生产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的材料。

因此,刘永刚总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岗,根据订单需求弄明白技术要点,从而避免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傅好像不用休息。”徒弟刘川打趣道,“我们到车间时他已经在了,下班后他还会待在这里琢磨一天下来得到的數据,看哪部分还能改进。”

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是刘永刚工作36年养成的习惯。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十几二十年,节假日我几乎没有休息过。”刘永刚说。

艺痴者技必良。付出的大量时间、大量精力造就了刘永刚炉火纯青的技艺——废品率几乎为零,这在行业中堪称奇迹。

“为国家所需,是我最大的光荣”

忙碌的刘永刚也会有按下“暂停键”的时候。

每逢“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升空等重大时刻,刘永刚都会雷打不动地守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现场直播,因为其中有他亲手做的零件。

从“神一”到“神十”,西南铝承担着为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船提供铝合金材料的研制重任。

刘永刚和同事们锻压的零件,主要应用于火箭推进器连接环件和飞船结构件。

“最初我不知道这个零件用于哪个位置,只当和平常一样,做到最好。”刘永刚回忆道,“后来知道了,还兴奋了好久。”

航天工程所需的关键铝合金材料,具有高冶金质量、高性能的技术指标要求及品种规格多、构件尺寸大的特点。

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锻压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

为准确拿捏一些锻压产品的火候,刘永刚与专业技术人员起早贪黑、连班作业,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有时为了攻克1个技术难题,甚至通宵不合眼。

这段时光是枯燥的,也是充满挑战和激情的。

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刘永刚带领团队在突破设备极限的基础上,实现了行业的5项历史性突破,打破了铝加工业的国际技术壁垒。

刘永刚作出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他先后优化生产操作60余项,参与工艺革新和质量攻关40余项。例如,他独创的“卡环操作法”,彻底解决了产品偏心等难题,成功将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他参与的直径10米级铝合金环件研制成功,在国内乃至世界航天领域都属首例,被称作“世界第一整体铝环”。

“国家在进步,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进步,这样才能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为国家所需,是我最大的光荣。”刘永刚称。

“头顶的光环越多,肩扛的责任就越重”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曾经轰鸣的厂房依旧喧嚣着,来时的少年已经步入中年,但脸上依旧洋溢着对锻造技艺的执着精神。

“30多年是怎么走过的,其中酸甜苦辣都有!”从全国技术能手,到入选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名单,这些闪着光的荣誉见证着刘永刚的成长。

锻压工人属于特殊工种,国家规定55岁就可以退休。

已经57岁的刘永刚却“不肯走”:“头顶的光环越多,肩扛的责任就越重。我想为国家和企业多培养一些后备人才,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给他们。”

2013年,以刘永刚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西南铝锻造厂成立。

“师傅教得很细致,我有时候深夜值班,遇到问题就给他打电话,他丝毫没有怨言。”刘川称。

除了细致,在不少人眼里,刘永刚还是个注重鼓励的“暖男”。

“这一行是真的苦,有一次我给锻件打完印记,发现自己的手和脸全黑了,当时就觉得很沮丧。”说到这里,刘川红了眼眶,“师傅发现了我的情绪不对,一直在安慰我,如果不是他,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然而,在工作上细致温暖的刘永刚,在家庭里却被打上了“不合格”的标签。

“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前几年父亲得了直肠癌,在新桥医院开刀,我都没能经常去陪伴他。兒子的成长,我也极少付出。”刘永刚说。

缺少陪伴的后果是,儿子不太亲近这个忙碌的父亲。

“平时父子之间的沟通很少,他有什么都会给他妈妈说,不会给我说。”刘永刚摆了摆手。

如今,孙女的到来,让这个有些沉闷的家庭多了几分热闹和温馨。

“看嘛,这是上次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说罢,刘永刚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小姑娘扎着马尾,扑闪着大眼睛,嬉笑着给他捶背。

“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我心里也踏实了。”说到这里,刘永刚显得神采奕奕,“以前除了厂里搞活动,我从来没有陪家人出去旅游过。等退休了,我要带着他们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