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蓝
摘 要:当我们提到教育孩子时,我们时常会想到方式、愛、好的环境和资源,却很少会有人第一时间想到应该有一对懂得敬畏的父母。人类与整个社会、宇宙一定是和平相处的,其中一方占用的资料过多,必然导致同等效力的失去。比如今天的新冠、SARS和未来种种。
关键词:敬畏;教育;好父母;学习
人这一生会接受三种教育,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家庭教育,只有家长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适合的教育方法,再合理的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我从02年开始学习心理学,并且获得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证后,在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开始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期间一直讲授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与礼仪、播音心理学、旅客心理学和市场营销等课程,多年一线的工作经历,越来越发现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原生家庭的翻版。当家庭问题愈发严重时,孩子在情感上需要的支持就愈多,而此时他她在学校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无数的事实证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们不能只看见“头疼”这个现象,重点是关注“头疼”背后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当一个孩子协调机制无法维护自身的平衡时,于是出现问题便是在寻求帮助,家和学校如果一直看不到问题背后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就一直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懂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才有好的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好孩子都是父母的“潜移默化”
许多优秀的父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都有敬畏之心。纪录片《镜子》中有这么一段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什么才能收获什么。种下的是尊重和爱,收获的则是自信和独立;种下的是恐惧和冷漠,收获的则是负罪和隔离。因此把孩子当人,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作为独一无二的人可以有的那些与众不同,就如种庄稼,光有阳光,不行,你必须先播种,再研究灌溉方法,最后才是收获。为了果硕质优,父母得是参天大树。有些人可能会说,二三十年代的父母大字都不识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还谈什么参天大树,但是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也都挺好的呀?其实,大字不识并非不会教育,品德良好和有文化往往是两个概念。文盲一定是缺少文化素养的人,而文盲不等于品德不良好。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智力是个人发展当中占比最少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品德最终才是一个人成长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力低下最多称为“傻”,缺乏意志最多称为“懒”,缺乏胸怀最多称为“狭隘、小气、短浅”,唯独缺乏品德将失去“成人”的机会。而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移默化”,内化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是照着父母的样子生长,父母没教养,孩子就会缺失教养,而这缺失掉的教养,会以另一种方式在孩子身上取回。因果相生,因果循环。种善因,得善果。埋下恶因,得恶果。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这里我想说三个孩子,格蕾塔、小马云、天天。格蕾塔,16岁,瑞典的环保少女,整天辍学宣传环保,不久便遭到非议,一是因为她光说不做,二是因为她演讲时表情狰狞,让人不悦。而这个女孩的背后显然是因为有一双隐性的手,她的母亲鼓励女儿罢课,游行,将她塑造为“神,并借此将她作为商机出版自己的自传,并且宣称她的女儿能看见二氧化碳。小马云,8岁,酷似马云的一位贫困山区的儿童,配保镖和秘书,开口就是社会,直到大马云宣布退休,经纪公司马上解雇了小马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在脸上”,被利益腐蚀掉的童心,对于我们大众不过是个牺牲品,而对于他们的童年和他们未来的人生,谁来买单?而天天,模仿李佳琦卖文具的小男孩,当他的视频日益走红后,你会发现爸爸对孩子是有约定的,八点以前必须完成作业,然后15分钟完成视频的录制,素材、创意都是他们一起构思和挑选,一起来完成后期的剪辑。后来有许多广告找上门,天天爸表示,现在只接公益的,以后等天天长大了有自己的思考了,由他自己决定。现在重要的就是开心的拍,快乐的玩。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允许你成为自己,享受童年的同时也做出适当的引导。所以育儿即育己!
二、好的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爱来自父母,伤害同样也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都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中国的家庭系习与性统正在遭遇严重的冲击,许多父母来自一个遭受过多剥夺的时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里留下隐而未察的缺乏与创伤,以至于他们后来不自觉地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一方面,是他们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溺爱,一方面是他们会在学业上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与强求。而竞争激烈的现实又强化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以致于许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采用极端强制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用自己的真理压制孩子的思考,这些都挫伤了孩子的生命潜能,压抑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好的父母都是学出来的。从婴儿降生,父母了解过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点,2.5到6岁是秩序规范期,3到6岁是语言发展期,2到8岁是想像力关键期,8到14岁是黄金阅读期,12到15岁是独立关键期?父母了解过作为母亲,德行、礼仪、品格、气质在婴幼儿阶段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吗?了解过作为父亲,方向的引领、意志的培养、理性的思维,对孩子事业的发展会形成怎样的影响?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位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是静下心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发泄情绪,优秀的父母绝对不是100分父母,他们也许只有60分,甚至有时显得绝情,但在孩子成长过程里凡是孩子想尝试的事情,都应该让他们去做,比如尝试让孩子做家务,跌倒鼓励她站起来,让孩子享受过程而非结果,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远行。学些什么,如何学习,也是需要我们一起来探讨的。
三、父亲母亲学习的不同路径
走进原生家庭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获得觉察,而首先,作为生育的母亲与子女关系的觉察,则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让女性更了解自己,让子女更了解母亲,让母亲更了解子女,都将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这并不是说一个孩子的一生,母亲的抚育需要承担多么大的责任,或者遭遇指责,因为毕竟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这里我只是给母亲,我自己也是一位母亲,更多的呈现和面对。这对于我而言,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疗愈。
我至今难以回想起与母亲间的亲密、依恋、与母亲拥抱的感觉、母亲愉悦的样子、她曾经带给我的慰藉,或是启发。这也并不意味着我把责任推给母亲,我希望通过对母亲的了解、原諒和爱来完成治愈自己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但是也许我们都可以有一个妈妈应该有的样子:
与伴侣的关系。夫妻之间的矛盾很正常,哪怕没有大吵大闹,但孩子往往能感觉到家庭空气里不正常的因子,并且也容易产生胡思乱想,因此,面对矛盾比回避矛盾带来的消耗更少,这并不在于是否离婚,而是真实面对将伤害降到最低。比如父母因为某件事情大吵,吵完如果能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解释,解释不是让孩子来评判对错,也不是告知孩子谁对谁错,而是叙述有一件事情,父母的观点产生了异议,但是因为父母没有控制好情绪,因此在言语上产生了争执,但这不代表父母不爱你,也不代表父母之间没有爱,只是观点的不同,而不等于爱与不爱。真实面对因为争吵给孩子带来的恐惧,就能将伤害尽可能的降到最少。
处理情绪。世间会有许多事情没有对错,太理性的生活,会丧失情感的流动。所以真实的妈妈会有个性,有发自内心的笑,有处理情绪的能力。辛苦一天回家还要处理一堆家务,暴躁可想而知,所以求助伴侣,告诉孩子今天很累,承诺晚点或明天,让母亲的情绪流淌出来,而不是通过委屈求全或是暴跳如雷来宣泄,母亲能轻松自在了,家庭氛围也会轻松很多。同样,孩子的情绪需要被母亲看见和接纳,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无论是自己的情绪,还是孩子或者爱人的情绪,都需要被接纳,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每个人的冰山下面不知哪里就会出现波涛汹涌,但是痛苦和难相比,选择就意味着面对。
价值观。教会孩子诚实、正义、仁慈、同情、原谅、健康、自尊、是非,相当重要。而最好的方法却是身体力行。对待孩子和他人保持如上品质,友善、坦率表达自己的看法,不粗暴和挑剔。这个世界正直的人不多,有钱人很多;想做自己的不多,想成为别人的很多。当整个社会都在追逐学历、利益、地位时,却依然有人在坚守学问、情谊和梦想,所以价值观的引导并不是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而是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思考。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代表着养育的责任只在于母亲。
作为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父母与孩子一起吃晚饭,也许并没有数据表明这样的做法能带来什么,但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年夜饭,除了合家团圆,还有就是享受天伦之乐。无论是老人或是小孩,他们的期待里,无非就是那顿饭里有欢笑,那天一个都不少。所以常常回家吃饭,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点滴中尽是温暖。
作为父亲,一定要好好爱我的母亲。夸夸母亲的饭菜,家务搭把手,好好说话都体现了夫妻之间的尊重。观点不同,想法不同,理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所有这些都无法影响“我爱你”。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爱”,而让我们“活不下去”的,还是“爱”。
四、结语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身教重于言教。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孩子,因为首先他们是“人”;了解人的发展,从身体到精神;学会去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也许你突然发现,那个方式仅仅是蹲下来倾听并肯定。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有行动、有理性、有温度、有尊严的父母。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
[2] 保罗史托兹.逆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03.
[3]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母爱的羁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