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瑶 张画画 方静帆
摘 要: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跨性别者进入大众视线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技术条件,大学生跨性别者由于生活学习环境和身份的特别,其生存发展现状应该受到关注。通过对南京高校5名跨性别大学生的焦点访谈,了解其生存现状于发展需求,分析影响其生存现状的因素,并构建其社会支持系统,提出促进其完成大学学习生活的对策。
关键词:跨性别者;生存现状;社会支持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截止2019年中国总人口基数中,约400万人是跨性别者,中国跨性别者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在2060个调查对象中,61.5%存在抑郁,73.2%存在焦虑,46.2%因为自己是跨性别者有自杀想法,12.7%的人曾有过自杀行为[1]。性少数边缘群体凭借现代信息技术被更多人所知道,但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中生存处境并不理想[2]。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其社会支持程度紧密相关,完善支持网络可帮助跨性别者个体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家庭关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即便LGBT群体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处于LGBT边缘的跨性别者,受到的关注远不如其他群体,大学生跨性别者则更少。对大学生跨性别者的关注利于帮助其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对其同学而言,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对跨性别者家庭而言,利于减轻父母担心受外界歧视的心理压力;此外,对该群体的关注可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文章基于访谈的一手资料对大学生跨性别者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以社会支持视角对影响其生存现状的因素进行陈述。
二、关于我国跨性别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大众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接纳给了性少数群体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国外学者在推动跨性别者获得其应有的权利和保障方面的研究更领先、成效也更显著,主要体现在跨性别身份认同程序简化、婚姻教育权益保障、社会融合促进这三个方面。我国学者对与跨性别群体的关注起步时间晚,关注角度窄,主要集中在大众对跨性别者的歧视、跨性别者医疗权益保障、媒体大众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三个方面:
跨性别者在中国受阴阳调和,传宗接代等观点的影响,以及对性少数群体关注度不够深入的限制,面临着污名化,病理化的被歧视现象,社会媒体的报道中多将跨性别者与艾滋病,性病等联系在一起[3]。
在权益保障方面,在医疗上多是对跨性别群体性别重置手术权益、艾滋病预防的研究,未涉及到跨性别者用药指导和药品购买权益,医疗保障系统也未将跨性别者纳入保障范围。[4]在法律上跨性别者维护自身权益更多借助于就业歧视而非性别歧视,性别变更程序复杂,定义跨性别者首先要进行精神疾病诊断。
在有关跨性别群体的文学作品中也揭示了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的矛盾造成对跨性别群体的污名的事實。国内学者在文学作品中对跨性别者的研究更多借助于西方国家的文艺作品,国内讲述跨性别群体状况的作品数量极少,传播也不广,多以自费拍摄,科普教育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
综上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跨性别者的研究很少从理论视角介入探析其生存现状和原因,研究的对象也多放在整个跨性别群体和其中个别的权益保护案例,很少将研究聚焦到跨性别人群中的某个群体。文章通过对5位跨性别大学生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力图发现跨性别大学生面临的特殊问题,分析如何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完成大学生活。
三、研究方法设计和过程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于南京高校的跨性别大学生,包括一位FTM(男跨女)类型的小W、四位MTF(女跨男)类型的小Y、小D、小J和CC。文章基于实地调查收集的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场观察的体会,运用滚雪球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12月选择5位跨性别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到激素药物治疗情况、家人及其他重要他人支持情况、参加跨性别群体活动的过程、性别焦虑程度以及访谈对象想要表达的关于跨性别问题的其他看法。尽量排除了访谈对象的干扰性,以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跨性别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四、大学生跨性别者的生存状况
基于对5个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跨性别者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跨性别者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
(一)用药途径困难和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大学生跨性别者情绪焦虑、心理抑郁
大多数跨性别者由于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符会产生性别焦虑,激素治疗是大学生跨性别者在经济不独立情况下缓解性别焦虑的首选,但他们所使用的激素治疗药物在正规医院很难拿到,需要先通过医生开具性别证明[5]。“获取安全可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的激素治疗非常困难,我们会使用国外不认识名字的药物、别人给的不认识的药物,也不知道安不安全就吃了”。(访谈对象小W)大多激素药物都是外国进口,说明书和参考资料也并未涉及到中国跨性别者的具体数据,用药风险极高,与此同时,大多用药的跨性别者体检次数很少,伴随有普遍用药不正确引起的身心健康问题。
大学生跨性别者面临着抑郁、焦虑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身份得不到认同、在性别选择中纠结挣扎,更主要的是长期服用激素药物之后带来的自身激素水平的不稳定情况。“我到了大学之后知道自己这个不是一种病之后,心情其实比以前好了,但是长期用药之后我发现心情喜怒不定,有时候还很焦虑,我很怕我会抑郁。”(访谈对象小J)
“我们在学校里面可以通过别的跨性别者互相介绍加入群体内部来分享资料,可以向相关专业的同学进行询问。”(访谈对象CC)。高校为跨性别者提供了更多查找资料、认识群体的平台,他们遇到问题也更愿意向药剂、医学专业的朋友进行咨询。但买药途径不正规,渠道少,用药不安全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情况依然是目前大学生跨性别群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跨性别者家庭支持断裂,在校更容易获得喘息空间
跨性别者在原生家庭里的被接受度和受支持度都很低,“我和我妈天天吵,上次在医院里和医生吵起来了,医生和她说我这个不是病,她说人家是庸医。我现在想毕业找工作,脱离他们的控制”(访谈对象小Y)。缺少家庭支持是大学生跨性别者的普遍情况,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跨性别者发现自己的跨性别身份几乎是在上大学之前,但是一般会选择上大学之后再向家长说明,家长由此认为自己孩子只是出于不适应环境、在外面学坏了或是心理出现了问题,不会支持孩子的决定。
高校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其实给了大学生跨性别者很大的喘息空间。其一是脱离父母,时间自由。访谈者小D、小Y也给访谈者展示了他与朋友们(都为跨性别者)一起线下相约旅游,穿上自己想穿的女装。其二是机会众多,满足需求。“我在学校里面加入了cos社团,我就有机会穿着我的制服出门,很多人都会以为我们是在搞活动,还会和我合照,不会说我变态。”(访谈对象小Y)当社团举行活动时,她便有“正当理由”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出现在公众面前。其三是高校氛围良好,学生思想独立。据访谈对象普遍反映,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穿着、妆容、变化等并不过多关注,也没有以歧视的眼光对待他们。“我舍友其实知道我是跨性别者,但她们不会多说我什么。我们还是正常的交流正常的合作学习,她们也不会孤立我,这让我觉得很舒服。”(访谈对象CC)
即使在学校里更容易找到群体寻求安慰,大学生跨性别者仍然希望得到家庭的支持。在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里,家庭是个人社会支持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如何帮助跨性别者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情况以获得家人的理解是搭建大学生跨性别者社会支持系统急需重视的。
五、结论与讨论
当前社会大学生跨性别者群体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弱,面临的困境与来自社会、父母、同学的支持程度密不可分。目前法律政策支持不足,跨性别者群体争取合法利益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受传统性别二元论和儒家文化影响,大学生跨性别者父母基本持不理解和反对态度;由于个体间差异,在同辈中同学交往呈现情感淡漠的特点,为获得同伴支持,其交往对象几乎只在群体内部寻找。
我国大学生跨性别者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为促使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构建该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政府加快推动相关法律出台。简化和规范跨性别者的医疗程序,包括药品、性别重置手术;修改教育学历上性别信息的文件可借鉴加拿大国会引入的《C-16》法案,提倡非二元性别平等和反歧视[6];加大对性少数边缘群体的关注和宣传,公共场所设施可引入第三性别。
第二,学校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入学之际对学生开展心理情绪调查,对类似群体学生加强关注,让大学生跨性别者群体有实现心理诉求的渠道。若因其身份出现的冲突,及时沟通调解,营造自由包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第三,社会组织加强对该群体的支持。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对该群体的知识普及,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与学校联合,助其与家庭沟通。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生跨性别者的定义以及生开展生存状况调查的必要性。
第四,改变家人对大学生跨性别者的态度。调查显示目前家庭对该群体的态度是明显不理解,认为这是种病的想法只會加深亲子关系的矛盾,甚至破坏家庭结构。多方联动对其家庭进行知识宣传和普及,重启家庭支持。
第五,扩大该群体的交往范围。大学生跨性别者因为个体原因会更倾向与有相同困境和烦恼的跨性别者交往。机构和学校应联合协助大学生跨性别者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增强他们与同学间的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该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需多方联动,凭借一方的力量不足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促进个体健康发展。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R].2017:15.
[2] Zo Hyde, Maryanne Doherty,P.J.MattTilley. The First Australian National Trans Mental Health Study[R].Australia,CurtinUniversity,2014:20.
[3] 陈宁,冯莉.跨性别群体的媒介生存境遇和传播策略[J].文学与文化,2018(03):113-117.
[4] 李晗,王良滨.我国跨性别人群的医疗法律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18,26(06):19-23.
[5] Discussion Paper-Transgender Healthand HumanRights[R].2013:13-14.
[6] TransgendersrightasinCanada[OL].维基百科.
作者简介:杜瑶(1999- ),女,四川康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