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初探

2020-12-14 04:19郑朝宁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课文

郑朝宁

小学生习作水平低,在词语的积累、句式、修辞、习作构思等方面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是教师单一地割裂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忽视了语文教材在习作方面的潜在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扎实、稳步地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仿写情境,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章的语言文字表达贴切。因此,教师应合理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文字句式、段落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口头或片断作文训练,让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升。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有许多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这些句子入手,引导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并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围绕中心句把句子说得更具体。

又如在教学《忆江南》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领悟了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笔者灵机一动,心想:何不让学生当一回词人呢?于是,笔者分析了《忆江南》这首词的平仄、押韵、对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特色进行仿写。在经过一番修改后,学生写出了“漳浦好,风景旧曾谙,荔枝如珠龙眼甜,桃子粉面橘子黄,能不忆漳浦?”“旧镇好,风景美如画,溪水清清似明镜,鱼虾成群戏水中,能不忆旧镇?”等佳句。这样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习作中自然能有感而发,有感而言。

二、巧用课文插图,开启语言训练大门

图是文的直观教具,文是图的语言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细读插图,找出插图和文本之间的延展点,在这个点上作文章,巧妙地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教具,深入浅出地把插图要表达的语言文字挖掘出来,让学生的“妙笔”能“生花”。

如针对《珍珠鸟》一文的插图,笔者就设置了两个富有创造性的问题,问题一是作者在笑什么?有的學生说:“珍珠鸟,你的胆子太大了,不怕我把你抓起来吗?”有的学生说:“呵呵,小东西,你玩累了吗?把我的肩膀当成了家吗?”问题二是你能试着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吗?学生争着回答“幸福时刻”“甜美的梦”“甜蜜的笑”……

又如在教学《珍珠鸟》后,笔者让学生写下看到这个画面时的感受,学生抒发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是可以打开和谐、美满生活的金钥匙”“信赖,让爱延伸”等真实感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插图,教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蕴,更打开了学生的语言闸门,使得插图为习作铺路,学生头脑中的语言也如流淌的溪水,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在笔尖下流淌。

三、搭建实践桥梁,回归生活

作文离不开生活,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生的语感是否锐敏,与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分不开,那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何而来?笔者觉得学生除了通过生活实践获得之外,还要靠教师拓展课文知识帮助学生搭建实践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和开发教学内容,从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

如《景阳冈》一文中店主的酒美其名曰“出门倒”“透瓶香”,学生读了很感兴趣。于是,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写一写广告词,一位学生就给自家的地瓜打起了广告:“我家的地瓜大又圆,尝了一口不想走,吃了两片比蜜甜。”有的学生给自己的书包打起了广告:“我的书包最有特色,造型轻巧可爱,容量大得惊人,准让你见了爱不释手。”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为了某一个目的,将自己心里的话用笔“说”出来,这就是作文。因此,由文本延伸到生活,这是一个目的,也是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无声地渗透习作意识,降低习作难度,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有效指导学生写作,以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课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