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和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思考,改善发展思路,这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高中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2-0083-02
引 言
在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以往“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目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但是,在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效果,阻碍了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因此,加强对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在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灌输理论知识。由于内容枯燥、乏味,相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理论和概念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对其内在含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模式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養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任务重,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少,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
2.教学效果差
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对教育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一些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以身作则,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例如,一些教师存在踩踏草坪、不文明用电等行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目标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对其理论和实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导致教师的教育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升[1]。
3.缺乏实践活动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没有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切实地执行和落实[2]。例如,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乘公交车较为环保,但是仍然选择乘坐舒适的私家车出行;虽然部分学生知道塑料袋会破坏环境,但是也没有形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虽然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具有较多的了解,却不能正确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导致培养生态文明素养成为空话。所以,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生态文明观念,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
二、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1.加强重视
生态文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部门要对生态文明教育加以重视,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考中的考查比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的重视,不仅能够为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明确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此外,教育部门还要提高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要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强化专业学习,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切实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2.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实现形象化教学,提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
(1)挖掘明显资源
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许多直接的材料,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态文明的理念内涵。教师可以直接引用,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和认同,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
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从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消费观念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及消费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价,并结合理论知识,思考自身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学生还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环保型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如共享单车、闲置互换等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并思考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挖掘隐性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很多隐性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班级文化等形式构建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氛围中展开讨论和思考,提升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对经济现象和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从情感态度上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知。
3.建设新型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1)活动议题
思想政治活动课要围绕学生展开,以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为基本目标。所以,在设计活动议题时,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紧密贴合,既要融合具有针对性的难点和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要结合社会热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2)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素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合理展开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反思,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学生可针对“保护环境靠自律还是法律”等相关辩题,展开辩证分析,深化理解。
(3)结合案例
教师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教学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实际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感受中产生共鸣,提升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学生可针对“校园踩踏草坪”这一现象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表个人意见,并提出改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强化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念。
(4)社会实践
教师可合理开展实践活动,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例如,针对“居民消费观念对生态环境影响”这一话题,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书写报告,以促进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
4.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1)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评价作用,不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養。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心理状态、上课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机制,学生能对自身有辩证认知和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调动学生积极性
完善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知,增强自信心,强化优点,改正缺点,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此外,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
5.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①家长要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态文明习惯,如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
②相关部门应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区,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教师可通过社交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分享知识和心得,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生态文明理念。
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学校和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的措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开展新型课堂形式,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效率和质量,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为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于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刘安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单畅(1995.9—),女,吉林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