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量对淮北地区旱茬小麦产量及群体性状的影响

2020-12-14 04:18周冬冬李必忠张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播量小麦

周冬冬 李必忠 张军

摘要:为探讨淮北地区适播期小麦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系淮麦4046和弱春性小麦品种淮麦40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112.5、150.0、187.5 kg/hm2 3个播量水平,研究播量对旱茬小麦产量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株高、穗数均呈递增趋势,而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降低,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且拔节前叶面积指数也较高。适宜播量下对应小麦超高产(>9 750 kg/hm2)群体的产量构成与群体性状特征:穗数(660±60)万穗/hm2,每穗粒数>35粒,千粒质量>43 g,茎蘖成穗率>45%;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2.5、4~5、7~8、6~7,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m2,粒叶比>13.5 mg/cm2,收获指数>45%。

关键词:小麦;播量;超高产;群体性状;产量;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0-0088-04

江苏省淮安市地处黄淮和江淮冲积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全市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 31.5万hm2 左右,产量约占全省夏粮生产的14%,淮安市粮食生产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产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播期和播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1]。在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中,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光热资源,培育壮苗,保证安全越冬;适宜播量利于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缓解个体和群体间的矛盾,促进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2]。前人研究了播种期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稻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范围[3]。近年来,相关学者进行了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体特征的研究,不同类型区小麦超高产的群体结构存在较大差异[4]。为充分挖掘淮北地区小麦种植的产量潜力,本研究探讨适期播种条件下小麦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以期为淮北地区小麦大面积高产,进而实现稻麦周年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2019年在江苏(淮安)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18°51′E、33°35′N)进行。该区位于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8 ℃,年降水量945.5 mm,全年日照时数 2 080.6 h(表1)。试验地前茬为大豆,土壤类型属淤泥质土,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25.8 g/kg,全氮含量1.76 g/kg,速效磷含量57.4 mg/kg,速效钾含量119.8 mg/kg。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品种为主区,设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淮麦4046和弱春性小麦品种淮麦40 2个品种,分别记作A1、A2;以播种量为副区,设112.5、150.0、187.5 kg/hm2 3个水平,分别记作B1、B2、B3。总施纯氮322.5 kg/hm2,基追比为 6 ∶ 4,基肥于播种前施用,追肥分2次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孕穗肥于叶龄余数 0.5叶左右时施用。磷肥(P2O5)、钾肥(K2O)施用量均为90 kg/hm2,基肥 ∶ 拔节肥为5 ∶ 5。2018年10月17日播种,人工条播,行距25 cm,小区面积为75 m2,重复3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农艺性状及生育期 播种后分小区记载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的日期;成熟期在每个小区选取10株有代表性的主茎,测量其株高和各节间长度。

1.2.2 茎蘖数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 于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调查田间茎蘖数,各小区取样20株,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并计算叶面积指数,样品按器官分开,105 ℃杀青30 min,80 ℃烘干至恒质量,测定干物质量。

1.2.3 产量及产量结构 成熟期各小区调查穗数、测定穗部性状(每穗结实数、总小穗数和退化小穗数)及千粒质量,收获1 m2计产,重复3次,折算成籽粒含水量为13%时的粒质量计产。

1.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6、DPS 7.05等软件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采用Sigma Plot 10.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小麦生育进程有差异,半冬性小麦淮麦4046(A1)全生育期为231 d,较弱春性小麦淮麦40(A2)长5 d;不同播量对同一类型小麦生育进程没有影响。说明小麦的生理发育过程不受播量的影响,而由品种自身类型决定。从表3可以看出,播量越大,植株越高,且播量对小麦株高存在显著影响,150.0 kg/hm2与 187.5 kg/hm2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穗下节间长度总体差异显著;淮麦40株高较淮麦4046高4 cm左右,且穗下節间相对较长。

2.2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2个品种小麦均是播量 150.0 kg/hm2 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0 638.16、10 312.52 kg/hm2,相同品种不同播量处理下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播量处理下,淮麦4046产量较淮麦40高200.00~770.84 kg/hm2。从产量构成来看,随着播量的增加,同一小麦品种的穗数增加,而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减少;相同播量下,淮麦40穗数和每穗粒数相对较少、千粒质量较高。说明淮麦40属穗粒并重型品种,淮麦4046属穗数型品种。从穗部性状分析来看,随着播量的增加,虽然总小穗数略增,但是退化小穗数增加的幅度更大,导致结实小穗数反而减少。说明基本苗过大的群体,个体发育偏弱,小穗退化加重,最终影响产量形成。

2.3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超高产群体性状的影响

2.3.1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影響 整个生育期, 不同处理茎蘖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高茎蘖数均在拔节期,随后呈下降趋势;拔节期茎蘖数是最终穗数(成熟期,下同)的2.05~219倍,孕穗期茎蘖数为最终穗数的1.43~1.49倍。播量对同一品种茎蘖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同一品种茎蘖数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2个品种成穗率随播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这可能与淮麦4046(A1)属穗数型品种而淮麦40属穗粒型品种有关。相同播量处理下,淮麦4046各生育期的茎蘖数较淮麦40高,说明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分蘖能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的处理,对应的产量水平也较高,播量为150.0 kg/hm2处理下,成穗率均在48%以上(表5)。

2.3.2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指标。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均在孕穗期达到最大。越冬期、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播量下淮麦4046较淮麦40略大。本试验中淮麦4046超高产群体各生育期LAI变化趋势为:越冬期2.19~2.50,拔节期4.41~4.95,孕穗期7.58~7.87,齐穗期6.09~6.66;淮麦40超高产群体各生育期LAI变化趋势为:越冬期1.98~233,拔节期4.13~4.81,孕穗期7.48~7.63,齐穗期601~6.53。

2.3.3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具体表现为拔节期前干物质积累速度较慢,积累量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量迅速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相同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播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同播量下,淮麦4046各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较淮麦40大。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均大于21 000 kg/hm2,且A1B2处理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量最大,达 7 561.52 kg/hm2。

2.3.4 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总结实数和粒叶比的影响 小麦籽粒的多少反映库容量的大小,总结实数也是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总结实数随播量的增加呈变多的趋势,淮麦4046以播量187.5 kg/hm2处理下最大,150.0 kg/hm2处理次之,淮麦40以播量150.0 kg/hm2处理下最大。粒叶比大小反映了库源关系协调水平的高低,有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2种表示方法。粒数叶比反映了单位叶面积负载的库容大小。从表6可以看出,粒数叶比总体上随播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A1B2处理最大,为 0.320 3粒/cm2。粒质量叶比表示单位叶面积对产量的贡献,是源库互作的最终结果,反映了源的质量水平和库对源的调运能力。 2个品种的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均以播量150.0 kg/hm2处理下最大。表明提高群体粒叶比可以有效提高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产量9 750 kg/hm2以上的小麦群体粒数叶比变化幅度为0.299 2~0.320 3粒/cm2,粒质量叶比变化幅度为 13.53~14.27 mg/cm2,收获指数变化幅度为44.99%~46.96%。

3 结论与讨论

适期播种可以使小麦叶龄进程与最佳季节进程保持同步,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适播期下确定适宜的播量,是创造优良群体的前提。播量过大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发生苗弱、倒伏、冻害、病虫害增加等危害,最终导致小麦减产;播量过低会导致小麦有效穗数不足,不能有效利用耕地,也不利于小麦高产[5]。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小麦的生育进程没有影响,但随着播量的增加,株高、穗数均呈递增趋势;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随着小麦播量的增加而降低;实际产量随着小麦播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与前人研究结果[2,5]一致。本试验条件下,2个品种均以播量150.0 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利用地力和光能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6]。史晓芳等研究认为,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2]。本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且拔节前叶面积指数也较高。滕康开等认为,千粒质量与粒叶比呈显著正相关,即千粒质量的增加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穗粒数与粒叶比呈负相关,即提高粒叶比会使穗粒数减少,不利于提高小麦产量[7]。本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粒数叶比和粒质量叶比均可增加小麦产量。

高产与超高产小麦群体特征因品种的基因型、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8]。卢百关等提出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穗数(700±20)万/hm2,每穗实粒数>32粒,千粒质量>42 g,茎蘖成穗率>4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6.5~7.0;成熟期总干质量>20 700 kg/hm2,粒叶比>14 mg/cm2;收获指数>0.45[4]。丁锦峰认为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扬麦20超高产产量构成指标:穗数(515±20)万穗/hm2、每穗粒数(48.5±1.5)粒、千粒质量(37±2) g;群体质量指标:越冬始期茎蘖数是最终穗数的0.9~1.3倍,高峰苗1 250万~1 500万株/hm2、茎蘖成穗率约40%;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LAI分别为6.5~7.0、5.0~6.0、40~4.5[9]。本试验条件下,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超高产(>9 750 kg/hm2)群体的产量构成与群体性状特征:穗数(660±60)万穗/hm2,每穗粒数>35粒,千粒质量>43 g,成穗率>45%;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0~2.5、4.0~50、7.0~8.0、6.0~7.0,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m2,粒叶比>13.5 mg/cm2,收获指数>45%。

参考文献:

[1]苌收伟,周福民,刘海霞,等. 适播期不同播量对小麦天禾3号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9(8):156-157.

[2]史晓芳,仇松英,史忠良,等.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7,37(3):357-365.

[3]张 军,方书亮,张永进,等. 播种期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6,33(2):10-13.

[4]卢百关,杜 永,李 筠,等. 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43-51.

[5]张金安,赵雪娟,李婷婷,等. 不同播量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生产效益的影响[J]. 种业导刊,2019(8):23-26.

[6]杜亚君,王福玉,陈贵菊,等. 播期播量对小麦品种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9(9):84-86.

[7]滕康开,卢 想. 冬小麦粒叶比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3):95-97.

[8]訾 妍. 糯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生理与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5.

[9]丁锦峰. 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形成机理与调控[D]. 扬州:扬州大学,2013.沈文英,祁永斌,任梦云,等. 浙江省玉环市特色作物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0):92-100.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播量小麦
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百农207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