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
随着“三地一中心”发展目标的基本实现,重庆市长寿区迎来了从传统畜牧业向绿色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重庆市长寿区畜禽养殖虽已培育出绿色品牌产品,但绿色、有机等高端绿色畜产品较为缺乏。应当通过抓规模化与标准化建设,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抓生产监管和质量检测,加强畜产品质量绿色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等举措,构建绿色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框架,切实铸牢绿色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关。
重庆市长寿区畜产品绿色发展现状
(一)畜产品绿色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一是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长寿区是重庆市无公害肉鸡产地县(区)、西南地区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重庆市特色养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4个,无公害农产品15个,打造出“通威、特驱”等系列中国驰名商标和“阳悦、绿花、绿寿、深林氧”等重庆市知名商标和重庆无公害农产品,畜禽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显著提升。二是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长寿区现有有机肥企业8家,年设计产能13万吨、处理能力26万吨,形成了以农正公司为代表的“就地小循环”、以恒河果业与温氏猪场为代表的“跨企业中循环”、以有机肥企业为代表的“区内外大循环”的三种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全区97%的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三是畜产品绿色生产保障体系稳固。有完善的区、镇、村三级防疫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能有效开展动物防疫、疫病诊疗、疫病监测和分析评估;有严格的从生产到市场的畜产品监管体系、动物卫生监督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确保了全区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有较为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具备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免疫副反应补偿以及商品猪、能繁母猪、奶牛以及蛋鸡等各类保险机制,为政府和养殖企业降低或规避了市场和疫病的双重风险。
(二)现代畜产品绿色发展产业初现成效
一是在布局区域化方面,建立了以现代畜牧园区为中心、以生猪、蛋鸡、奶牛为主导产业优势和羊、兔、蜂、饲料、兽药、屠宰加工、畜禽环保治理、畜禽服务的“1+3+8”产业体系,形成了较为合理、相对集中、相互配套、生态协调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二是在养殖規模化方面,全区现有出栏500头以上猪场130个、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场255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场2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猪、蛋鸡、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34.5%、80%、99.8%。三是生产标准化方面,打造了一批设施装备先进、生产防疫技术标准、饲养管理科学的标准化养殖场,现有标准化示范场36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提升了规模养殖场的物质装备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四是在经营产业化方面,多元主体、企业主导的现代绿色产业生态正逐步成熟,涌现出温氏、标杆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现代畜牧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畜产品质量绿色安全追溯体系已具雏形
目前,长寿区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初具雏形。其中,生猪肉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较早,该体系主要通过带有二维码的耳标进行信息记录,反映生猪防疫、养殖、检疫、屠宰的过程。区畜牧兽医局每年经网络信息系统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申请一定数量的耳标,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核后提交农业部,指定专门的生产厂家生产耳标并寄送至区畜牧兽医局,通过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耳标分配给19个街镇畜牧兽医站,各街镇畜牧兽医站再将耳标分配给辖区内的养殖厂,最后由各街镇畜牧兽医站进行回收并且销毁。所有耳标的分配都有专人进行记录,一个耳标对应一头生猪,从仔猪改割免疫开始到生猪定点屠宰为止,确保整个过程信息记录无误。截至2019年底,长寿区设计建立了区疫病防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寿区畜产品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产品绿色发展规模有限
重庆市长寿区畜禽的养殖量,虽已培育了“绿花鸡蛋”等无公害畜产品和“森林氧生猪”等品牌产品,但数量较少,缺少绿色、有机等高端畜产品。再加上全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多处于以户为单位、自产自销的水平,养殖户品牌意识薄弱,优质畜禽产品效益较低。由于缺少专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也无法对饲料等投入品和畜产品进行兽药残留、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从畜产品科技创新发展层面看,在科技创新上,目前缺少从事畜牧兽医方面科学研究的专业机构或龙头企业,不能建立与畜牧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能力不足。在科技应用上,许多养殖户对宣传推广的高新技术、设施设备、畜禽品种等接收慢,使得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等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
(二)畜产品绿色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畜产品绿色发展中的溯源是产品质量绿色安全监管的重要目标,数据采集是基础。数据采集来自于防疫、检疫、监督的日常工作,涉及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与信息流,需要配备大量的仪器设备进行信息录入与处理,如计算机和网络等通用设备和移动智能识别器、业务票据打印机、IC卡、RFID、喷码、贴标机、电子秤等专用设备,这些都需要财政的前期投入。在资金和人员保障方面,产品质量绿色安全监管的追溯体系建设维护需要人力、物力作支撑,部分区域即便前期在项目支撑下建立追溯平台,现阶段财政投入较为不足,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三)畜产品质量绿色安全监管信息采集质量有待提高
畜产品质量绿色安全监管的记录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对信息记录质量的保障。长寿区畜产品绿色发展生产主体大部分为分散的养殖户,信息搜集主要依靠基层畜牧兽医站的防疫员和兽医人员。基层人员作为畜产品的第一手资料搜集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数少,约有30%的村(居)没有防疫员;二是人员结构年龄偏大,平均约50岁,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三是文化素质偏低,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知识储备不够,部分街镇畜牧兽医站甚至会出现充电时间过长导致移动智能识别器被损坏的现象。总之,畜产品质量绿色安全监管追溯体系所需信息技术性要求高、工作量较大,记录人员专业素养不够会造成追溯信息记录内容质量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