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修复的老照片

2020-12-14 04:03李杨
上海故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战地记者阿拉老照片

李杨

卢草街在城西,是条老街。这里只有一家照相馆,叫“忆往事”。老板阿拉刚到三十五岁,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除了照相,她还擅长老照片的修复。其手艺来自于家族传承,做这行也十来年了。

这天阿拉忙活了一整天,到晚上才从工作室出来,她发现外间的接待室坐了一位男士。他穿着很讲究,一看就是很有身份的人。

“你好,很抱歉这么晚打扰你,但我有张照片要尽快修复,麻烦你了。”对方眼睛里满是焦虑。

阿拉此时已经相当疲惫了:“不好意思,我下班了,明天再说吧。”

男士站起身挡住了她的去路:“我刚从国外回来,事情比较急,你先看看再说吧。”随即将一个照片袋递了过来。

阿拉一脸无奈,取出看了一眼。由于年代久远,照片氧化得很厉害,两边已卷起,四周泛着灰黄,而且破损得很严重。上面是位年轻女孩,但其面容非常模糊,除了轮廓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这照片该有六十多年了吧?”阿拉从未见过如此旧的照片。

“差不多吧。不瞒你说,照片里的人是我爷爷的救命恩人,我爷爷一直在找她。最近,老人病重,住进了医院,非闹着要找到这个人。我们做晚辈的也没有办法,只好从这唯一的照片上找点儿线索了。”男士的口气缓和了许多。

阿拉听罢,倒为自己刚才的态度有些不好意思。她表示照片的修复难度有点儿大,但自己会尽力试一试。两天之内给他答复。

像这种已经没法儿看清面容的照片,阿拉心里是没底的。但她一想到这是那个老人病危之际的心愿,就又来了精神。于是,赶紧回去翻找姥爷的日记本,希望从中找到解决办法。

阿拉家祖辈都是做这一行的,她的姥姥和姥爷年轻时就开过照相馆,并且对修复老照片很是在行。阿拉的爸爸去世前,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她,并一再嘱咐:要认真对待这个行当,因为老照片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记载着某段特殊时期的特定影像,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服务好每一位顾客。

这本日记本是爸爸留给她的,里面记载了许多现在已经失传的技术,是姥爷的心血。阿拉认真地翻看着。忽然,一张旧照片掉了出来。她拾起一看,上面是个笑得很甜的年轻女孩,扎着两个小辫儿,背着相机。

阿拉想起了什么,跑去客厅,把包里那张需修复的照片拿了过来。

两张刚放在一起,阿拉便惊呼:“天哪,这也太巧了吧,竟然是同一个人。还好,姥爷这张比较清晰,我照着修就行啦!”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阿拉很快就把這张照片复原了,看着自己的杰作,她满意地靠在了沙发上。突然,她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站了起来:“姥爷怎么会有这张照片呢?这个人到底是谁?难道是……姥姥?”

阿拉对姥姥的记忆仅来自于妈妈的描述,因为姥姥三十多岁就病逝了,家里也没见过她的照片。为揭开真相,阿拉第二天就买票回了老家,想去妈妈那里求证一下此事。

老妈告诉阿拉,阿拉的姥姥的确曾是战地记者,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后来,姥姥嫁给了姥爷,两人就开了一家照相馆。一人负责照相,一人负责修复老照片。他们虽然干这一行,但为自己留下的照片却少之又少,两人连个合影都没有。这张照片应该是姥姥结婚前照的,连她这个做女儿的也没见过。

这些往事勾起了阿拉的好奇,她决定去找那位客户再问问清楚。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当那位先生接到修复好的照片时,非常惊讶。阿拉也向他问起了关于那个“救命恩人”的事,这位先生便把其爷爷年轻时的经历说了一遍。

原来,他爷爷就是著名企业“喜杉集团”的创始人——葛旺顺,年轻时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是个老兵。

当年,他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不幸腿上中枪。在即将被俘时,一个年轻的战地记者冒险救了他,并将他安置在战地医院养伤。后来,部队和记者分批撤离,他们便失去了联系。爷爷多方打听到这个女孩叫盛芳云,其余的就无从知晓了。这张照片是那位记者离开时,不小心掉出来的。爷爷一直珍藏在身上,只想着有一天能当面感谢她。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六十多年,如今这个心愿仍然未了。

“真是造化弄人,您爷爷要找的人已经不在了。”阿拉有些遗憾地看着对面的葛先生。

“什么,已经不在了?你,你怎么知道?”对方有些惊讶又有些疑惑。

“我的姥姥就叫盛芳云,她应该就是你们要找的人,只可惜,她很早就病逝了。”阿拉顿了顿又说,“我家里也有一张这样的照片,是从姥爷的日记本里发现的。我之前从母亲那里求证过了,姥姥年轻时的确是个战地记者,至于救过人没有倒还真不知道,。”

葛先生有些激动,握住阿拉的手:“肯定就是她,名字、照片都对得上。不管怎样,你也是她的家人,能跟我去见一下我的爷爷吗?满足一下他老人家最后的心愿。”

“好,我跟你去。”阿拉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安慰一下那位老人。

葛老先生见到阿拉后,激动不已。整个人的精神似乎也好了许多。当他听说恩人已故去,不免为之唏嘘。他坐在病床边,拉着阿拉的手,诉说着当年的点点滴滴。就在这一刻,很多心结都已打开,他们仿佛是失散多年的亲人,相拥而泣。

不久后,葛老先生就去世了,听说他走得很安详。

这件事后,阿拉突发奇想,决定开辟一项新的业务。就是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服务,专门定做纪念相册。即把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的照片,经过修复,全部整理成册。她把这个系列取名为“流金岁月”,就是希望能完成好多老人的心愿,帮他们找回曾经的记忆。

葛先生看到了阿拉的能力,想邀请她来集团帮自己。阿拉考虑之后还是拒绝了,因为她家的小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里面有长辈们对她的期许,她也想继续传承下去,并将老照片修复的技术发扬光大。

阿拉路过一家照片博物馆。她停住脚步一看,门口还在施工,显然没有开放,但大门却开着。出于好奇,她走了进去。在二楼的一个角落,她看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珍贵照片,就驻足在那里欣赏。

“您好,您可是这里的第一位客人啊!”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阿拉回头一看,正是葛先生。

原来,他受到爷爷的启发,筹备了这家博物馆。

两人坐在休息区聊了一会儿,葛先生说了他的一些想法。他打算将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都还原出来,供世人欣赏和怀念。并且每月举行一个主题活动,邀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来馆交流。他认为这些东西更具有保存的价值和传承的意义,希望阿拉能来帮他。

这次,阿拉没有拒绝他。因为,她看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也体会到了老照片修复的重大意义。能对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做修复和还原,是一件福泽后人的好事。

一周后,博物馆正式开馆了,阿拉作为首席修片师完成了一些修复工作。但许多大型的史料是一个人没法儿完成的,她必须培养新人。

于是,他们打出了招聘学徒的广告,希望找到传承人。不久后,就有人来报名了,其中一个最小的孩子只有十一岁,他不是别人,正是阿拉的儿子。看到眼神放光的小家伙,阿拉一把搂住了他。

十五年后,因为老街拆迁,“忆往事”便搬到博物馆的旁边了。老板对原店做了一些改造,把这些年的珍贵照片都挂在了一面展示墙上。上面有:阿拉和儿子的合影、阿拉冲洗照片时的背影、阿拉拍照时的侧影、阿拉修复史料时的姿态、阿拉在博物馆开馆时的单人照、阿拉第一次戴老花镜的样子……

“亮亮,你不是答应给妈妈修电脑吗?怎么当上老板架子也大了?”阿拉站在店门口,嗔怪着看向里边。

(题图/陈伟中)

猜你喜欢
战地记者阿拉老照片
高科技战争中的“四大金刚”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阿拉更爱雪中人
老照片
三个哥哥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心中的阿拉坦汗
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