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浅议

2020-12-14 03:55李如占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三进习近平思政

李如占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推进,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培养模式、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在开展“三进”工作过程中会面临特殊的问题。应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探索适合的路径选择,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个环节上精准把握,努力提升高职院校“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高职院校   “三进”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以下简称“三进”),“三进”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三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相关理论研究得到了加强,相关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不断丰富。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专门针对高职院校“三进”开展工作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等,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思想性、战略性、科学性的理论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南。

推进“三进”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育穗期”,大学阶段不仅是他们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还是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段。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用党的理论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学生、武装头脑,是促使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目前,“00后”已经迈进大学的校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三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助力大学生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把理论自觉转化为价值自觉和政治自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当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二、高职院校开展“三进”工作的困难

高职院校由于培养模式、学生来源等方面较本科院校存在差异,决定了其在“三进”的各环节会遇到不同的情况。认真分析高职院校“三进”过程中面临的特殊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准契合的路径选择。

“‘进教材就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教材中,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修订工作由教育部和中宣部组织,已于2018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四门思政课教材之中。而且,在2018年7月,全国7万多名思政课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中宣部组织的新教材使用培训。可以说,教材质量和教材使用前期的培训工作很有保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一个事实,高职思政课教材与本科相比少两门。如何解决教材的“缺少”和内容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就摆在我们面前。而且,党的理论成果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但是教材内容存在相对“滞后性”,给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挑战。高职院校如何补齐短板,将党的理论最新成果完整准确融入高职学生的教材体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进课堂就是把任课教师的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教材内容体系有机耦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3]。这是“三进”的中间环节,高职院校在“进课堂”过程中有自身的特点:第一,与本科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少了两本,思政课程相应的就少了两门,与之相应的授课总时数缩短。如何通过有限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完整准确地呈现,是高职教育面临的特殊矛盾。第二,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很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以直接促进就业为导向。除了思政课和少量通识课以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很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肯定。新形势下,解决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类学科由于自身性质和发展规律存在特殊性,学科内容中蕴含原理、思想和方法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党的理论最新成果。因此,如何补齐这一短板,是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第三,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在校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并非集中而连贯。3年制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学生暂离校园外出实习阶段如何保证育人的连续性和实效性,是“三进”工作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方面。

“‘进头脑就是帮助大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3]。教学活动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对学情的把握也是良好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进学生头脑”的重要前期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尤其要把握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偏好。所谓学习方式偏好是指“学习主体受個性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情景等方面影响而形成的倾向性学习行为、方法和策略的总和”[4](143)。高职生源构成相对复杂,由于自身学习经历等各种因素,造就了高职学生特殊的学习方式偏好。刘松林、谢利民两位老师提出高职学生偏好“应用型学习、通过动作操作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式学习、运用实物进行学习”[4](148)。在推进“三进”工作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学习方式偏好出发,创新思维方式,改进融入模式,采取契合的路径选择才能更好地达到“进学生头脑”的终极目的。

三、高职院校推进“三进”工作的路径探析

深刻认识开展“三进”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准把握高职院校开展“三进”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教材建设是教学活动之首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创新性发展。建设好充分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材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充分运用好2018年已出版使用的重点教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加新教材使用的培训活动,定期开展以教材研究为主题的集体研讨会,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认知和精准把握。其次,订购查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书目,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共12册)》等,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弥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的不足。再次,通过报刊资料、网络学习平台等关注新闻时事,尤其重点关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组织教师集体探讨,及时保质保量地融入最新的教学课件之中,以解决教材内容滞后性和理论发展之间的矛盾。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解决高职院校面临的特殊问题须多措并举: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思政课堂是传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三课”的相互衔接和优势互补。其次,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其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力,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挖掘整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兼顾。再次,注重选修课的开设。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为主要内容,做到内容新颖和形式灵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学生实习时段暂离学校课堂,为了避免育人过程中出现断层,需要校企合力有效衔接。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既是行业师傅又是育人导师:一方面做好专业技能传授,另一方面兼顾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讲授,对国家本行业相关政策的解读,对业内所需职业道德的塑造,对本行业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使命担当的确立等,是育人连续性、实效性、完整性的重要保障。

教材建设和课堂讲授,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政治信仰的确立。“三进”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最新成果教育达到“掌握学生”的目的。首先,课堂教学有创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新颖的形式,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讲清讲透,使学生感受理论的魅力和思想的智慧。“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5]。其次,实践活动有思想。高职学生偏好于通过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实践过程中的操作、具体项目中的合作开展学习。因此,举办体现思想性的学生活动是提高育人实效性的重要举措。1.基于班级开展活动。如开展“我读十九大报告”主题班会、课前时事政治分享活动等。2.基于社团加强“社团思政”建设。一方面是专门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团”“行知社”等思政类社团并开展主题活动。另一方面其他社团在活动过程中体现思想性。紧随新思想的脚步,开展“走进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之我见”等活动;也可围绕“世界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3.全校范围内,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今天,我们这样爱国”演讲比赛;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我眼中的小康社会”微课比赛等。4.校外可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开展各高校学生联合活动等。总之,运用与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偏好契合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的认同、价值的塑造和行动的自觉。再次,网络课堂有内容。2019年8月,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6]。报告显示出学生在网民群体中占比最多,达到26.0%,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的重要阵地。当前,多种思想价值观通过网络呈现,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我们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1.利用相关学习平台。为学生推荐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和学习大国公众号等,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的学习资源。2.注重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如录制思政类精品课程,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答疑解惑。3.充分利用钉钉、QQ、微信、论坛等媒介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分析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3]陈宝生.讲好用好思政课教材   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N].光明日报,2018-07-24.

[4]刘松林,谢利民.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偏好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3.

[5]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9年课题“高职院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9B61)。

猜你喜欢
三进习近平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