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时瀚 焦静轩
[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数量和资助金额是衡量医院科技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管理工作中,通过分析影响基金申报的因素,制订管理计划,采取修订科研奖励政策、提升科研重视程度、加深申报过程精细化管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发展医院特色学科、完善培训体系等措施,经过基金中标反馈,最终进行总结。此次实践说明,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升了基金申报和立项的质量和数量,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PDC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申报;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10(b)-0184-05
[Abstract] The number of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nd the amount of funding provided by NSFC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hospital in ter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ts application for NSFC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Clinical Medicine School applied the theory of PDCA cycle. First, the hospital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and created a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Then it take various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plan, including revising the reward polic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ing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in detail, improv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disciplines in the hospital,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feedback on the application from NSFC, a summary is made.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method is ab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projects applied for and funded by NSFC, also achiev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 PDC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und declar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自然”)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设立以来,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造就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自然立项的数量和资助金额是衡量医院科技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2],也是医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核心竞争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建院于1958年,是一所学科完备、功能完善、医教研协调发展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国自然的申报管理工作,并且不断激励广大医护人员积极申报基金,但基金的中标数量始终停滞不前。
为有效提高基金的申报数量和质量,科研管理部门对医院国自然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引入PDCA循环法在项目申报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在PDCA循环中,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執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是一个循环的、持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3],目前也应用于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医疗服务的提升。倪新兴等[4]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于国自然申报管理工作当中,实现了基金申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医院的实践结果也再次证明,PDCA循环应用于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中,达到了激发科研潜能、整合科研实力的效果,实现了医院国自然获批数量的突破,带动医院科研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5-6]。
1 计划阶段
1.1 分析现状,查找原因
项目申报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医院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查找影响国自然基金申报工作的制约因素,科研管理部门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深入科室进行讨论,查找以往立项率低的症结所在,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1.1 医院层面重视不足,激励政策导向不强 医院在科研相关政策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中只涉及院外项目申报数量,以报送到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数为考核指标,对质量没有具体要求,导致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高,部分标书写作质量较低,低级错误频发。此外,科研激励政策导向性不强。医院相关制度对SCI论文的奖励很高,但对院外立项项目的激励不足,尤其是没有彰显国家级立项项目的激励政策,未能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支配权。
1.1.2 科研管理部门经验不足,未能做到精细化管理 分析医院2013—2018年申报的国自然基金标书,发现因“不属于本学科资助范畴”而未通过形式审查的约占8%,说明对指南解读不够,科研管理人员的指导不到位。存在标书撰写不严谨(表述错误、遗漏信息等)、研究方案表述条理性不强等问题的约占25%,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应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标书撰写等方面的培训[7]。
1.1.3 科室统筹协调能力不强,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 对收回的373份有效问卷进行结果分析发现,正高级职称中的82.35%和副高职称中的83.08%人员认为医务人员临床工作繁忙,医疗任务重,面临各种考核等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且由于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处于家庭生活压力较大的阶段,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均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科室重临床、轻科研,科室主任未能协调好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间的平衡;同时不注重科室梯队构成,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未能对科室青年医务人员进行个人职业成长规划,无法调动青年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1.1.4 医务人员科研基础薄弱,主观能动性较弱 对问卷结果分析还发现,正高级职称中的55.38%和副高职称中的35.29%人员知识体系不健全、知识更新不足、无创新意识。缺乏统计学专家指导成为制约和影响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大客观因素,也反映出自身统计学知识的欠缺成为从事科研工作的阻碍。在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中,“研究设计”“统计分析”“文献检索”“专家指导”等依然成为高频词汇[8]。多数医务工作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未能及时归纳总结,无法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未对学科内的最新文献进行跟踪学习,不了解学科内的前沿进展,知识老旧;且科室学科方向不集中,未能重视优势学科的发展。
1.2 提出对策,制订计划
在分析国自然立项率低的各种制约因素后,科研管理部门对国自然基金申报中存在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加强医院政策导向,修订奖励政策;健全医院科研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调配医疗和科研任务完成指标,提高医务人员科研积极性和科室竞争力[9];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加强申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国自然的中标率;科室引进人才,优化学科梯队,形成基金申请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医务人员的不同需求,制订多种培训模式,培养临床人员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完善培训体系。
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后,按照时间节点制订工作计划:11月份召开医院国自然基金申报启动会,做好宣传动员工作;12月底之前完成医院科室绩效及科研奖励办法修订,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就感;第二年1月份面向全院人员征集申报意向,确定重点帮扶对象;第二年2月底之前完成第一轮专家指导及形式审查;第二年3月底之前完成第二轮专家指导及形式审查。
2 执行阶段
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既定方案,积极行动,多种举措并行,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逐一解决问题。
2.1 修订科研奖励政策
科研奖励政策在促进医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激励医务人员等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7]。为了鼓励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基金申报,科研管理部门依据现阶段实际情况修订科研项目奖励细则,出台了《航天中心医院科研奖励办法》,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奖励细则:①调整科研项目奖励范围,明确内部课题不在奖励范围内,鼓励科研工作者到外部求资源;②提高科研项目奖励标准,明确规定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者,医院按实际到款经费的30%对课题负责人进行奖励;③调整立项、结题两个时间节点的奖励分配比例,侧面督促科研工作者按期完成课题;④给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组内分配项目奖励的权限,将奖励发放至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进行中的贡献,在项目组内进行二次分配[10]。通过采取合理的奖励措施,能够解决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动力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医务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2.2 提升科研重视程度
医院的科研政策导向由医院对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而科室和个人对科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取决于医院对科研的政策引导[11]。提升重视度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积极性。从医院层面,进行多部门联动,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制度体系予以政策引导。联合综合计划处,修订科室绩效考核指标。考虑到不同科室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基础有很大差异,通过分析前两年科室申报数量和完成指标情况,结合临床医疗任务和科室人员构成,制订包括课题申报和立项、论文专利成果等产出在内的科研绩效任务,再由科室将任务分解至下属的各亚学科团队。每个季度统计考核情况并反馈至科室,提高科室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感。在“帮扶激励”的基础上“强制施压”,整体引导各学科建设能力的提升,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2.3 加深申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国自然申报过程中,从动员申报、前期培训、撰写标书、专家辅导、院内形式审查到最后申报,医院对各个阶段進行精细化管理。实时追踪,掌握每个项目的申报动态。多方听取申报者、标书撰写指导专家等人意见,及时调整思路,理清管理方法。具体措施:①全院范围宣传、召开国自然基金申报启动会,科管人员解读相关政策,帮助科研人员做好申请规划,并邀请资深专家讲解申请书撰写要点。制订国自然基金申报意向表,明确意向表报送时间节点,深入临床科室指导拟申报人员填写,掌握拟申报方向和帮扶需求。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依据申请人的不同需求,医院层面上聘请统计学或相关专业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扶,针对标书撰写的薄弱环节认真反复推敲。③以项目为单位建立审核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方法学专家、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结合国自然项目管理规定和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经验,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老师,梳理国自然基金形式审查要点。就项目申报流程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并且强调项目申请书填报要求和标准,严把申报书质量关[12]。④建立微信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照审查要点及时查找问题,多人多轮审核保证了项目全部通过形式审查。
2.4 加强人才梯隊建设
关注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构筑稳定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是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医院实际发展需求,制订人才梯队建设规划。在已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出台了《航天中心医院亚专业学科带头人遴选与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型拔尖后备人才和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选拔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航天中心医院“琢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一系列的策略,有效加强了科研人才选拔导向,细化了梯队结构,提供了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保障。例如:亚专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突出,能够把握本学科内亚专科的发展动向、组织和带领学科梯队成员促进亚专科建设和发展,带领团队快速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青年创新型拔尖后备人才和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选拔计划进一步释放青年人才工作激情和活力,打通青年创新型骨干人才快速成长通道,促其快速成长成才,为医院科研培养一批后备领军人才[13-14]。各种方式的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都对科研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进一步营造了重视科研、鼓励科研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为国自然的申报扩大了基数。
2.5 发展医院特色学科
从医院特色学科中发掘方向,找到医院科研定位。医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航天科工所研制的国防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因此,医院在开展航天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先通过成立“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航天医学科技创新中心”,集合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顶尖人才,组成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后又承办“北京大学脑研究国际论坛·航天医学分论坛”,在航天医学、脑科学等重点研究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以上措施,为航天医学研究成果提供国际化展示平台,为进一步承担空间站工程项目、国自然(特种医学)等项目提供助力。
2.6 完善培训体系
从提高全院科研水平的长期规划考虑,医院为全面提升各级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以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系统规划对医师、护师、药师、检验师等人员开展院级、科室两级专业化系统培训,搭建全方位覆盖医院人才的分级分类培训框架。将临床应用理论基础与科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专题学术讲座和科室内部基础培训等各方面内容,以点至面、层层深入地进行有效培养,增强医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科研产出,为国自然基金的申报提供可持续性的人才队伍。
从解决科研需求的短期目标考虑,采取两种方式开展集中培训。①第一种方式,实施科研培优计划,选定各科室科研骨干1~2名作为培优学员,根据其需求,设定了“设计单元、实施单元、分析单元、论文撰写单元”4个模块共18课时的培训,涵盖“科研课题的申报类型、文献检索和管理、科研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方法的选择、临床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应用、论文撰写与投稿、成果申报”等内容。在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时,兼顾共性问题[8,15],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培训。②第二种方式,模拟基金申报的流程,在院内招募并筛选有申报潜力的项目,形成项目组,并邀请北京大学相关专家作为项目组指导老师定期培训,在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对申报项目进行全面指点。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科研人员提供定制化科研服务,为国自然申报做好前期知识储备和后期项目申报准备工作。
3 检查阶段
3.1 国自然申报及获批数量突破既往水平
医院申报国自然8项,为历年最多,获批国自然项目共3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涉及国自然的信息科学部、数理科学部、医学科学部。实现了医院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零突破”,获批立项数也创下历年新高。
3.2 科研人员申报项目自信心明显提升。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往往是行动的源动力,提升科研人员的自信心对申报项目的主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领导多次在全院大会上强调科研发展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需要,号召各科室转变发展观念,提升科研能力。科管人员抓住各种机会,对绩效考核指标和科研奖励制度反复宣贯,加之国自然基金申报的突破,极大提升了科研人员申报院外项目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除国自然外,其他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总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一倍。
4 处理阶段
通过对2019年前后国自然申报及立项情况分析,发现医院基金申报工作经过长期努力,按照预定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①申报数量不高,一部分科研骨干未能发挥其作用;②立项数量虽有增加,但立项率仍处于低水平,与医院的规模不相匹配,需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可能性,提升科研实力;③获资助的3项国自然中,有2项集中在神经内科,学科发展不均衡。
鉴于此,医院拟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①不断解决医教研衔接、科研资源分配、保障体系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除科研创新的瓶颈约束。②加强人才引进与系统性培训,完善科研培训体系,发掘潜在的科研人员资源[16],激发科研创新的内生动力[17]。③科研管理部门继续加强对国自然申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医务人员的申报意识,营造良好的申报氛围;对科研选题与设计、申请书撰写及申请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申请书质量。④通过科室座谈和定期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对各学科进行认真梳理,查找学科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凝练研究方向;邀请申报成功的实力较强的科室分享申报经验,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对基础研究较弱的科室进行扶持,重点关注和培养。⑤在院内科研基金项目库中筛选种子选手,夯实研究基础和研究背景,为下一年度的申报储备力量[14]。
5 小结
国自然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是一项严谨的精细化过程[18],既需要建章立制,充分调动申请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需要科研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合理规划,才能做到高效、优质,提高国自然项目中标率和中标水平,最终实现医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医院实践证明,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国自然申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申报管理,通过总结分析,对于有效的、正确的方法加以肯定;对无效或实施效果欠佳的方法,移交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对国自然基金申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了申报工作链,使科研需求、医院目标、工作计划无缝连接,形成了“需求-计划-反馈-评估-改进”的循环闭合链路,为科研管理工作探索了路径、提供了借鉴;二是挖掘了科研潜力,使医院多年来的科研积累在短期内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增强了医院科研信心、瞄准一流建设的信心;三是形成了示范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国自然获得者的“头雁效应”必将扩散到医院科研工作每个角落,带动整个医院科研队伍“雁阵飞行”[19]。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PDCA管理方法是适合科研管理的先进、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对症下药,帮助管理人员理清思路,从而实施有效的措施。
而且,在基金項目的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成功获得基金资助只是一个开端,在项目研究持续追踪、科研经费合理使用、技术创新和推广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流程,应该不断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继而使基金经费发挥其应有作用,取得良好效果[20]。医院的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发展层次关乎医院整体发展水平。未来要将PDCA循环理论广泛应用于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创新发展模式,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有效拉动、促进医院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为建设高水平的航天特色医院、临床医学院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 庄一强,严卓然,王兴琳,等.医院竞争力综合排名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3):45-50.
[2] 郑洋,范杰,李哲,等.三级甲等中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管理与对策——以北京中医医院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9):1-3.
[3] 田斌,马婧文.PDCA循环在重大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9,17(11):145-148.
[4] 倪新兴,李玲,陶钊,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 31(1):36-40.
[5] 张迪,王新娅,姜晓颖,等.PDCA循环在医院科研项目中标数量提升中的运用与成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8, 15(35):169-172.
[6] 潘秀英.PDCA循环在精神专科医院科研项目申报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2):256-258.
[7] 张会方,苗苗,于玲玲,等.关于某三甲医院科研激励工作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2):123-127.
[8] 王树玲,方军,马丹,等.临床研究的选题和设计思路[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6,23(1):140-144.
[9] 刘燕梅,赵慧军.基层医院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217, 224.
[10] 孙艳,黄福文,聂燕丽,等.医院科研项目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27-29.
[11] 王新娅,李思颉,孙冬悦,等.鱼骨图分析法用于某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管理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0):172-175.
[12] 张楠楠,肖瑜,樊建军.“双一流”背景下的医学科研项目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6):429-432.
[13] 李琦,陈晋,刘福全.PDCA循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6):132-135.
[14] 陈恔,黄辉,刘玉霞,等.PDCA循环在医院中青年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中运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7):110-113.
[15] 李静.医学统计学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4):294.
[16] 屈芫,陈冉.PDCA循环法在某肿瘤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报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1):106-108.
[17] 怡然,曹天宇,徐英霞,等.从课题申报角度探析三级医院未来科研工作规划[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9, 32(1):34-38.
[18] 李念念,王珩,赵嘉芸,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精细化管理实践[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7,30(4):278-281.
[19] 潘利民,滕金亮,王宽垒,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成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5, 12(27):147-152.
[20] 陈恔,黄辉,刘绍金,等.某三级公立医院院内青年科研基金资助情况及效果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2):104-108.
(收稿日期: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