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芷婧
“立冬”通常在每年的11月7-8日之间,意味着正式进入冬季。此时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还贮存有夏季与秋季的“余温”,所以还未体现严寒,甚至在晴朗无风时,还常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 “小阳春”天气,温度适宜,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小阳春”只是初冬的短暂回暖,北方强劲的冷空气已频频南侵,势不可挡,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渐渐袭来。在我国古代,民间习惯把立冬视为冬季的起始,并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三候“雉人大水为蜃”包含了古人对自然界的一个趣味想象: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雉逐渐消失了行迹,而大蛤渐次出现在海边。这种大蛤的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十分相似,所以古人便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了大蛤。
作为入冬后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从古至今广受重视,不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烟火,都在这一节气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沐浴斋戒,北郊迎冬
虽然各地的冬季不一定都是从立冬开始的,但它作为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的四立之一,在古代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古代帝王通常会在这一天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并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六里迎冬。
立冬前三日,太史公会报告天子立冬日期:“某日立冬,盛德在水。”然后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据《礼记·月令》记载,从立冬开始,周天子入居玄堂左室,乘坐黑色的车子,驾黑马,立黑旗,着黑衣,佩戴玄玉,食用猪肉与黍米。一切以水色为尚。立冬当日,天子将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朝后,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以安社稷。
這套完整的礼俗流程自周代就已萌芽,后代帝王则延续了立冬北郊迎气的习俗。在汉代,“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晋崔豹《古今注》),皆是汉代帝王在立冬体恤臣民,赐予冬衣的实例。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当日,天子盛礼迎冬,而民间,百姓则凡食庆冬。
随着寒冷季节的到来,人们的身体也进入了抵抗力较弱的时候。因此古人为顺应自然更替,在此时会多食用高热量的鸡鸭鱼肉等食物,滋阴补阳、驱寒寻暖,同时也更加注重营养的补充,逐渐形成了“入冬日补冬”的习俗。此外,立冬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也有时间节点的意义。作为人们劳动一年后的休息日,与粮食生长一年的收获日,人们用谚语 “立冬补冬,补嘴空”来说明,这天会犒赏一家人这一年来的辛苦,因此饮食也比平日更丰盛。还有 “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 的谚语,也是在说从立冬开始,就要酿酒、腌菜、舂米,储存食物准备过冬了。
立冬的饮食习俗自北向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貌。在北方,立冬是吃倭瓜饺子的日子。
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耳朵就不会受冻。同时,饺子的名称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而此时的倭瓜饺子与往日也大有不同。倭瓜多生长于夏季,立冬时已少有倭瓜,因此人们就将夏天的倭瓜贮存在屋里或窗台上,待它们经过长时间糖化,到了冬天再将它们做成饺子馅,这时候的味道与夏天的倭瓜馅已大不同,若再拌上烂蒜蘸醋吃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人们喜爱吃鸡鸭鱼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起到药补的功效。在湖南醴陵,人们有在立冬这天制作著名的“醴陵焙肉”的习俗。这是一种需将肉放在炉灶上用烟火慢慢熏制的美食,以松枝熏出来的肉最好。浙江有的地方则把立冬称为“养冬”,是为补养身体之意。浙江洞头人到了立冬这天要杀鸡鸭来慢炖,给家人补身体,还有必须在辰时(早七点到九点)吃的讲究。还有的地方在这天要专门炖猪蹄来进补,据说可以防止冬季手脚冻伤。浙江绍兴的黄酒最为著名,而立冬这天不仅是酿酒的重要日子,同时酒坊还会向酒神祭祀,祈祷福祉。
再往南一点的闽地习俗又有不同。在闽中,立冬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等各种草根切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福建也有地区会用四物、八珍等药材炖肉,一般用狗肉、羊肉,也有用猪排的。食物品种众多,配方也各式各样,大多是有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在广东潮汕地区,立冬吃的则是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而在台湾,立冬这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都会宾客盈门。许多家庭还会自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营养滋补身体。
过立冬的形式在千年间虽然不断变化着,但对季节的更替与节气的循环,人们仍保有那一份敏锐的感知,并以微茫烟火回应自然宏阔的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