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运行轨迹。然而成都的城市经济,逆势发展,在招商引资、外贸进出口等方面亮点叠出、光彩纷呈。
开年以来,成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业经济,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和“工业稳链补链”行动,今年6月底,成都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3个多月来,497个重大项目签约注册,投资额达8671亿元、同比增长57.7%,其中包括美国捷普集团消费类电子及智能家居制造、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基地、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等28个百亿级重大项目和一批重大支撑性、战略性项目,有力促进了重点产业补链强链,为成都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提供了强力支撑。
短短三个月,项目招引成效明显,且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重大支撑性、战略性项目招引与一般工业项目和其他项目相结合。瞄准高能级500强等重点目标企业,落实市区两级分包责任制,组建重大项目招商专班,市区联动抓项目,上海拓璞智能制造装备、中国化学柔性传感新材料研发生产等14个百亿级支撑性、战略性先进制造业项目迅速签约落地,总投资1526亿元,超过先进发达城市,处于全国前列。招引项目以制造业为主,也拓展到农业、智能应用、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和新经济等领域。
二是集中开工、专场活动与产业功能区与产业生态圈建设相结合,把产业功能区作为主战场,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开展以来,14个产业生态圈签约注册项目426个,总量占比85.7%。其中,智能制造、文旅运动、现代商贸、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新签约项目数量排名居前列;签约注册项目94.8%落户在产业功能区。
三是传统招商与新型招商模式相结合,既有融资对接会,也出现“基金招商”的新模式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围绕头部企业和补链强链项目主动“叩门招商”,三个月成都累计拜访企业8471家(次),完成了对接“六类500强”企业及重点目标企业1500家。依托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驻外招商力量,赴外开展重点目标企业拜访和招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效果明显。
与成都项目招引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成都今年的外贸进出口。2020年前5个月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超2673亿元,同比增长25.8%,被称为逆势增长。在每一座城市同样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时,成都将新的发展置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框架中,化危为机,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夯实地盘支撑,保障了经济良好运行。
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成都经济运行和城市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格局没有变。
2019年成都实现GDP17012.65亿元,2020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8.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3.9%。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4.50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65.10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19.03亿元,下降0.2%。工业经济方面,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增速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
在GaWC 2018世界城市榜单中成都排名上升29位,位居世界城市第71位,跃升至Beta+级。在GaWC 2020年的最新榜单中,成都排名较2018年再次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20 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成都排名全球第 47 位。成都的发展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快一些。
与成都招商引资成效密切相关的是,自2013年以来,成都连续七次蝉联“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成都还获得“ 2019中国招商引资最具国际竞争力城市”。这是成都的殊荣,也是成都继续创造明日辉煌的底气。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推动成都发展的最大机遇。经过多年的努力,成都已经从区域中心城市成長为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国家中心城市,下一步的发展是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全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城市。
面向未来的发展,经济要素、创新要素继续向中心城市或城市群加速聚集,在全国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创新与经济发展中心。成渝双城发展也不平衡,“两核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发展态势依然十分明显。2019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01家,“投资中国、选择成都”正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从成都走出去的世界和全国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还不多,成都工业竞争力还不够强。成都招商引资、工业强基和城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还有许多路要走。
一是加快构建与城市发展能级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测算,成都市经济总量将在2021年突破2万亿,2027年突破3万亿,2031年突破4万亿,到2035年突破5万亿。在2035年成都应该建成现代化,步入世界先进城市行里。在“5+5+1”产业体系基础上,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全面提升成都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不断丰富成都产业体系的内涵、质量,为未来产业、融合产业和颠覆性产业的出现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构建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的生态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早已过了“抓到篮子便是菜”项目招引时期,已经超越就项目而项目的项目招引阶段。制订面向未来的成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都需要更对战略性、系统性、支撑性项目落地,更需要产业生态体系和重大产业平台的构建。还要建立鼓励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加快构建与城市工业竞争力提升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工业的优势发展是高强度要素集成和优化配置的结果。没有资金、土地、能源、技术、人才、物流、管理、营商环境等要素的充足供给和优化配置,难以实现工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要系统梳理优化适应流量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供给保障政策体系。不仅有营商环境3.0版本,也要有资金、土地、能源、技术、人才、物流、管理政策的3.0版本。
四是加快构建与高质量项目招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项目招引是工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集中“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取得丰硕成果之后,要认真总结成功的招商理念、招商方向、招商机制创新等。将城市发展的动能体系与项目招引的组织模式结合起来,将集中攻坚与日常商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项目招商、技术招商、人才招商、金融招商、平台招商、园区招商、物流招商、管理招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招商组织模式,为全市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支撑。
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十四五”暨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总体组副组长、成都市科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