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下的都市型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路径思考

2020-12-14 04:09许彦
先锋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两业生产性都市

许彦

都市工业 /

是指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为依托,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 /

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上海、杭州、武汉、重庆等大都市均提出发展绿色、集约、高端、高效的都市工业,并积极推进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以加快城市升级、产业升级。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体现了都市发展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尊重,是都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体现都市竞争力的主要产业形态。

成都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中,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引领城市能级提升,在推动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协同集聚中,着力发挥二三产业的互动效应,着力于将产业的“投资红利”转化为“融合红利”,在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形成了凸显本地优势的成都方案,对于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极核和主干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两业”协同集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四川省委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要做强极核和主干功能,将促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先手棋,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提升国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协调共融的和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这对成都进一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加快实现高质量的“两业”协同集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都“两业”协同集聚赋予了三大机遇。一是新平台。“两业”协同集聚是优质要素重组的过程,是都市产业发展与都市经济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互动过程。成德眉资同城化、“两区一城”建设将新经济产业、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科技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国际商务服务产业等在成都都市圈形成了相互联接、分类聚集的新格局,形成了功能多元化、结构等级化、分工合理化、发展动态化的产业体系新平台。这既加快了都市工业的集聚速度,也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精准度。二是新支撑。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11月,国家15个部委联合出台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提升区域产业链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了主基调。随着成渝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国内重大生产力区域優化布局进程中,成都将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中心、新产业应用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等,其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高端要素、优质资源会加速向成都聚集,将为“两业”协同集聚创造新的要素支撑。三是新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也是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过程。“两业”协同集聚就是要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形成要素合理流动、产业有序竞争的统一市场格局为基础,在市场引导和激励中,实现都市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互动升级,打造都市新竞争力。

挑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挑战。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加快“两业”协同集聚,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要提升都市创新力向都市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应当看到,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都转化能力相对较弱,价值链提升慢,人均GDP相对较低。二是区域协同能力提升挑战。“两业”协同集聚不仅要求扩大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都市的“两业”集聚,加快专业供应商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发挥高端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破解成都周边城市中低端产业链固化问题,以推动大小都市的协同发展,从而在大都市区域内形成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当前,成德眉资同城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模式仍在探索中,这对成都推进“两业”协同集聚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链接全球的“平台”功能相对有限。成都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国际化服务水平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控制力和配置力较为滞后,都市中尚存在大量未体现中心城市的功能有待疏解,“两业”协同集聚水平相较于打造国际产业协同与服务大平台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以打造创新供给链为重点,形成“两业”协同集聚新示范

成都“两业”协同集聚,要以创新为核心,使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网络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在协同、融合、裂变中不断催生新业态,构筑新场景,形成城市发展新动力。“两业”协同集聚不仅关注生产、制造与服务环节,更要体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就是能将“两业”协同集聚转变为“新产品+新服务”的新创新价值链。当前,从科技创新基础来讲,成都已形成了一定优势,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构建新创新供应链,应是成都“两业”协同集聚的重要内容。

一是抢抓“新基建”,对标新产业。今年两会,中央提出了加快“新基建”的战略谋划,全面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集中于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升级整个中国经济领域的技术建设,抢占未来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先机。这既为成都“两业”协同集聚指明了方向和突破重点,也提出打造创新供应链的新命题和新任务。要依托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立足于都市工业的小、精、高的发展特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力度在差异化区域内形成某重点领域的差异化新基建优势,增强产业功能区的发展优势,避免同质化低端聚集,力求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转化,培养、孵化一批在新基建领域中的行业标杆,打造全国都市工业发展典范区。

二是加快培育技术服务型企业,提升技术服务精准性。近年来,加快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如何通过市场激励,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更紧密融合在一起仍是重大课题。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为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如德国的弗劳恩霍夫模式,为科技研究搭建了一条链结工业生产、人才培养的金桥,将科技人员的创新性研发与市场应用推广型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引导科研全流程。借鉴德国经验,可考虑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着力培育以产业技术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等为主要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及类似技术服务型企业,加快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快构建多元化精准对接市场的平台和制度,实现创新供应链中的精准研发、精准人才培养和精准产业配套。

三是提升要素配置能力、营造创新新场景。金融要素对于创新供应链的打造具有决定性意义。相较于发达地区,成都金融体系建设仍存在差距,金融机构发育尚不充分、金融多元化体系尚不完整、金融投资短期化特征仍然明显、金融与科研相关机构缺乏深度融合机制。这就要求“两业”协同集聚中,要着力于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做大做强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金融后台和服务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升金融对创新供应链的持续支持力。同时,要营造一批推进创新转化的新场景,如建设中试熟化平台。中试熟化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但因其利益引导作用尚没有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能力弱,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托于政府性基金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探索开展中试研发机构建设试点等。

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抓手,形成“两业”协同集聚新空间

成德眉资同城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重要支撑。以成德眉资大都市圈为区域来推进成都“两业”协同集聚,形成组群式空间格局,对于提升成都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效能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都市工业差异化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链条,促进城市产业互动升级。成德眉资同城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加快德阳、眉山和资阳的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构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考虑,以成都建设先进都市工业为核心,依托于“三区三带”建设,在德阳发展体现临港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都市工业、在眉山打造高新技术都市工业、在资阳发展临空都市工业,以建设同城同网为基础,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润滑、纽带和链接作用,推动优质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打造“1+3”的“两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是打造创新协同体。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要着力解决四城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过大、多领域创新活动存在“孤岛现象”等问题。要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成德眉资要以共建中國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加快大都市圈产教深度融合,引进和共建高水平研究大学、特色学院和科研机构,提升科技策源能力。要着力提升创新资源协同转化能力。要依托于成都阿里、腾讯、华为等总部经济、各区域重要研究机构,构建都市圈“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互动格局,在成德眉资全域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都市工业和生产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区、功能区和示范区。

以开放发展为导向,形成“两业”协同聚集新链接

“两业”协同集聚是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要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全球城市分工调整,对标全球先进城市和国内先发城市,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大幅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要着力于对标科技前沿,聚集国际资源、建立全球科技服务平台;依托于成都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依托于成都航空港、铁路港,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的国内标杆。要加快自贸区制度试验的进程,建立国际普遍认同的规则、规制和标准,营造“两业”协同聚集的制度环境,增强都市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链接全球的能力。

作者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两业生产性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以“两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威尼斯:水上都市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