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原因及对策

2020-12-14 03:55李鹏瑞田夏彪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成效对策

李鹏瑞 田夏彪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我国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精神文明传播淡化、潜在课程传授疏忽、师生主客观基础忽视等问题。深层次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改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需要学校建设良好的“三风一训”,将校园活动与知识穿插并行,完成文化元素的资源整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校园文化   成效   原因   对策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当下基础教育的核心议题。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任何教育实践的展开,无不以“育人”为起点。学校作为系统教学的组织机构,承担着培养全人的目标和教育人的根本任务。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隐性课程,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由观念形态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效表现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在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一些普遍和共同的内容。为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实践进行总结。

(一)现阶段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优美环境为载体,注重立德树人为根本。

郭婵英在《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1](16-17)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师生都能共同参与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完成相应的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静化,使本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与师生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深层次实现“以德育人”的功能,将其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物质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熏陶师生身心的同时完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见道德教育对人的重要性,校园的物质呈现帮助学校完成了这一教育。

2.以“三观”为价值导向,注重良好校风的树立。

“三观”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之一,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在一定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共同的愿景、礼仪习俗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现阶段学校的“三观”教育,是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精神文明建设一般通过校风传达,以此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体现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刘西梓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中说道:“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使学生能够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自发地去做有利于祖国、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学校的事情。”[2](53)可见校风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同时在教育与管理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正是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学校的精神力量和校园的优良传统。

3.以实践活动为路径,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呈现,苏雅静在《小学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曾说:“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是学生在自身产生求知欲情况下的主动行为,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心情是愉悦的,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学生既接受了教育,又学到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105-106)通过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假等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师生不但身心得以放松、体质得以锻炼,还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学校还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相结合,切实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本民族的文化融入教学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体现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调动和发挥师生在活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现阶段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1.多元立体网格化的育人资源平台搭建,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供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的东西,需依靠一系列载体,使这些物质文化得以外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把校园文化以外在实物具体呈现:“文化走廊”“诗词歌赋墙”“读书小天地”“让墙会说话”等,这些外在实物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在体现文化底蕴的同时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能身临其境、移步换景感受校园物质文化带来的独特学习氛围。通过“国旗下”“校园网”等多种载体将德育文化融入其中。

与以往单调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相比,现阶段各中小学校园环境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从教学楼的名人名言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从基础教育设施到辅助教育场所,无不极力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时刻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校园环境的逐渐改善,教辅设施的不断完备,使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家校师生共协的育人合力生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创造条件。

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言传”,即理论的讲解,另一方面则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身教”,即家校師生之间间接的影响完成。发挥校园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利用不同的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主题演讲,拉近家长与学校、子女,学校与家长、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家校合力的力量。教师和家长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学生真实所感、所思,家校双方有意识地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端正“三观”。

学校和家庭的精神文明、家长和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现如今家校师生站在“统一战线”上,育人合力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带来便捷。

活动是文化的载体,兼顾教育教学的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师生参与、思考、欣赏和创造,为师生发展提供更广阔、和谐的空间。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开展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多方面的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剪纸技艺、文化表演、歌舞等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体会到参与活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传统的课堂教授外,现各中小学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定期开展。运动会、歌舞比赛、设计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层出不穷,学生只需自行或者有组织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更加便捷有效地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在精神文明传播和文化建设方面未能充分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

裴秋芬在谈及校园文化建设时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一文中提及,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校园物质文化不断积淀的过程,又是校园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4](79-81)。但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相比,精神文明的传播却受到一定的忽视。

校园物质文化是当代教育的必然产物,校园的硬件环境配备,如一尊雕像、一幅名言警句壁纸都构成了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核心内涵应该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明,而不是目的。目前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渐渐背离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载体的宗旨。校方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虽然起到了美化、绿化、净化的作用,但缺少特色。名言警句、警示牌、宣传栏等,缺乏创新和动态管理,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的漠视,反而成了一种摆设。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教师或校领导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基础的同时,还应当赋予精神文明传播的职责,通过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精神文明传播,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营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疏忽潜在课程的传授,课程文化建设偏向应试升学。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中首次明确提出隐形课程这一概念,他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的成长。以往在我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显性课程因易于呈现、便于理解等优点在小学校园文化教育中几乎占据所有教学时间。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却受到学校环境、教师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未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

在“一卷定终生”的环境下,各校都在不断增加显性课程的时间和投入的人力、物力等。学校以班级或学科卷面成绩评定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不得不增加课程任务和教学时间,学生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完成课业。长此以往,不断侧重显性课程,日渐忽视隐形课程,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整合日渐忽视。

(三)忽略师生主客观基础,文化建设决策缺乏“群众性”。

石长林在《中小学民主管理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曾说:“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关键主体,是学校所有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因此,学校领导要保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尤其要保障教师有效参加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管理的决策与执行工作。”[5](8-11)领导的决策,应使师生参与其中,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如今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校园文化建设在落实与实施的过程中较少或未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没能考虑到该项措施是否正是教师与学生成长所需、所呈现的内容教师能否适应、学生自身所能接受的限度。此外,教师与学生因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及决策;抑或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校领导只希望师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与学习任务,师生意见往往会受上级领导的忽视;加之师生队伍庞大,意见各异,很难形成统一,影响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十九大”精神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和导向,建设良好的“三风一训”,校园活动与知识穿并行,文化元素的资源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力争创建一流的校园文化。

(一)建设良好的“三风一训”,彰显校园精神灵魂。

“三风一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强化校训、形成校风、树立教风、呈现学风,以此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理论上它是不可感知的,实际上却可从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师生相处模式,营造校园精神文化,传承校园文化精神。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学校对外的一张“名片”,校训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灵魂,外化为学生行为,内化为学生的德、智、體、美、劳等综合素质。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中,符合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墨子曾说:“人生来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教育环境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学校只有坚持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重视学校的“三风”建设,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彰显校园的精神文明。

(二)校园活动与知识穿插并行,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完善学校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辩证统一能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比较典型的如中国诗词展,让学生感受历史悠久的诗词文化,同时用软笔书写诗词,體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民族象征,教导学生增强书法技能,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再如人工智能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科学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研发机器人、编程等,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做到行之有效,除了知识的正面讲解外,还应当与当地的自然文化、中国优秀文化等“融会贯通”,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渐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文化元素的资源整合,创建“育人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承载着文化教育的使命,对传承本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布置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教学楼场地等是构建“人化”自然的第一步。传承发扬学校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应当作为一条虚拟的主线,从始至终地贯穿。校园环境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创建一流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校园规划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具有时代标志、文化符号的各种影像、物件、建筑等可感知的历史文化载体,条件具备时可以改造成展览馆和博物馆,更好地促进大学文化延续与传承[6](57-60)。

校园的建筑设施、景观物件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凝聚着这所学校的师生情谊,利用一定的文化元素优化校园的环境,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促进校园环境规划建设的同时,积极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

综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原因及对策在推动校园主流文化的创生与发展阶段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机结合,在相应的成效与原因下,最终营造推动学校发展、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环境,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

[2]刘西梓.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

[3]苏雅静.小学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4]裴秋芬.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

[5]石长林.中小学民主管理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25).

[6]黄学明.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文化困境与传承创新[J].江苏高教,2019(02).

201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滇西北乡村有效治理与社会教育支持机制研究;云南省大理大学创新团队项目:滇西北乡村有效治理与社会教育支持创新团队(项目编号:SKPY2019306);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家校共育中微信群有效运用的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田夏彪

猜你喜欢
成效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