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滨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事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及三观建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基础。本文根据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问题根源,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完善规章制度等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关键词: 新时代 辅导员 队伍建设
新时代辅导员在高等学校组织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负责组织、实施、指导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担任着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时代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辅导员队伍工作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能运用科研工作的思维意识,掌握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普遍得到学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广泛支持。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小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角色定位模糊。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的十分重要的部分,既具有教师的身份,又具有管理人员的身份[1](104-106)。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辅导员应当承担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教學工作,仍然有部分辅导员没有正式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在高校管理队伍中,辅导员主要负责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现实中辅导员角色混乱,上级管理人员任务与辅导员既有任务混淆,多头领导、多方指挥、全天候单兵作战现象仍然突出。
1.2社会认同度低。
高等学校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时师生比不低于1∶200,目前,高校辅导员中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亟待补充,部分辅导员承接任务量过重,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被动局面。根据2019年山东普通高校辅导员招录数据显示,全省普通高校招录辅导员要求均不低于本科学历,大部分高校要求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要求博士学位的寥寥无几。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缺乏有效引导,传统的“教本位”“研本位”思想在老师、学生中成为主流,造成生活阅历丰富、心理健康的学生成就感低下。在部分高等学校中,辅导员与班主任模糊混淆,绝大部分专职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的班主任角色。相对于高校教师,工作时间越久挫败感越明显的辅导员群体占比极大,甚至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群体和教师认为辅导员仅仅是寻找其他工作的跳板。
1.3舆论压力居高不下。
新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阶段,新时代的家长、大学生维权意识强烈,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在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对管理者施压,达到预期目的。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一线,往往是矛盾相关者,极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1.4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持续上升。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从事工作的重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新时代大学生以所处家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成为颇受关注的群体,由于厌学、网络依赖、就业、恋爱等多种因素,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2.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针对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如下:
2.1专职辅导员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
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对于专职辅导员招录存在“重选轻用”现象,在辅导员进修、提升学历方面缺少相应项目支撑,在培养选拔环节更是“缺肥少土”,导致整个辅导员队伍“营养不良”。高校在专职辅导员培养过程中,对辅导员定位模糊,没有形成可靠、可行的管理、晋升工作方案,对于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认可程度低。
2.2对专职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在评估过程中以研究性成果、学术性论文等“硬件”作为评估要件,往往忽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软件”的评估。因此,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的硬实力,忽略专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招录的专职辅导员在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中发挥着填补工作缺口的“万金油”的作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却被忽视。
2.3“三全育人”认可度低。
目前,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机制由家庭、学校、学生、社会所组成,包括辅导员、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等人员,对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育人工作仅仅由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尤其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两课”专业教师,没有及时向学生传达育人理念。
2.4辅导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中,专注于学生工作进而提升学历的人员占比极低,对思想理论教育相关文献的阅读覆盖率微乎其微,绝大部分人员倾向于“实践出真知”。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设置4年或者5年的最低服务年限,并且要求工作够服务年限后方可获取更高的学历、学位,部分高等学校对于辅导员进修项目设置相对较少。辅导员队伍的进步空间有限,部分人员已经习惯于“佛系”工作法。
2.5学生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普通高等学校关于学生心理、学生意识形态方面制度较少,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在相关领域没有将以上工作定为考核内容。
3.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
3.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扮演着先锋队的角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全方位落实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我国促进新时代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当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领域,贯穿各个环节,设计教材、教学、学科和管理体系时应当对照这个目标,教师、学生应当围绕这个目标去教、去学。
3.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专职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可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生走向奠定基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代中国,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法治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时代诉求,而且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法治的首要环节,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法治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好法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样辅导员的合法权益才得以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才得以规范,教育事业的发展才得以有效促进。只有专职辅导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充分完善,高等学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高等学校辅导员才能够明确职业定位、规范职业行为、培养职业精神。因此,可通过专家评审、调研、汇总意见建议,制定贴合我国新时代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点的《辅导员职业法》,形成一整套提高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规范的规章制度,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上更加专业化、职业化和法治化的发展轨道[2](51-52)。
3.3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专职辅导员待遇。
普通高等学校在辅导员待遇体系建设方面,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一定范围内提高岗位津贴和工作补贴,增加辅导员工作动力。设立辅导员培训项目,加大培训力度,严格专职辅导员考核工作要求,在不断学习过程中获取新信息,提高辅导员业务工作技能,进而帮助辅导员胜任工作岗位。各大高校可联合成立辅导员进修责任体系,将辅导员提升学历、完善技能作为目标,同时配套成立各高校辅导员进修责任考评机制,使高校责任绩效考核得到强化,最终建立辅导员同专业教师对等的服务体系;各行政单位可设立对应岗位为辅导员“管理人员”身份提供晋升平台或挂职锻炼渠道,以提升辅导员社会地位。
3.4严格控制辅导员考录标准。
专职辅导员担任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及价值引领等重要责任,引导、帮助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辅导员招录过程中,应当严把入口关,积极引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博士,从在源头上增添高质量新鲜血液;可根据学院、专业等实际情况,由群众基础好、学生威望高的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成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辅导员团队,增强专职辅导员队伍战斗力,提升辅导员整体学校工作地位。
3.5将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全员考核内容。
2013年,在全國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全社会的重要地位,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在党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方面责任重大。在网络自媒体爆发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战略性意义,维持着高等学校学生思潮引领。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而且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师有义务、有责任结合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6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校园网络舆论依托高等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一定的倾向性。舆论的形成包括话题来源阶段、言论产生阶段、扩散放大阶段和舆论形成阶段。当今社会处于载体多样的自媒体时代,校园网络舆论虽以个人传播为主,但具有相当的交互性与自主性。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自由的言论内容、多元的价值导向和扩大的影响范围。因此,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与导向,必须贴合时代特点,把握舆论规律和时代规律,创造性地探索新途径[3](105-106)。在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与思想引导方面,应当更新思想观念,强化高校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网络舆论意识;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安全责任制度;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创新网络传播模式;提高师生网络舆论素养,正能量传递信息,努力建设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共同进步的新时代师生关系。
3.7整合资源,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专职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加快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和专业化进程不可或缺。首先,应当根据高等学校和学生工作实际,合理完善专职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在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的配备方面应当年轻化、专业多样化,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和专业指导作用。其次,应当明确责任分工,实现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将学生事务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分离开来,进行专业化分工。分别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配备专业背景相关、人格特点适合的辅导员,明确以上学生工作中不同岗位的责任,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同时,辅导员应当响应时代要求,将自己培养成相关工作的专家,以此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缓解角色冲突。利用科技手段,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办公、网络管理、网络授课等新的工作方式渐渐取代效率低、过程烦琐的传统形式。为紧跟时代步伐,部分高校已经建立“易班”网络迎新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化办公体系,学生工作随之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完善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职能,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4.结语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即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更高的工作要求,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了工作现状,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摸清原因,灵活探索解决途径,多方参与、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尹忠恺,顾红.浅议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
[2]朱桦.法治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J].改革与开放,2016(13).
[3]周杰,韦家朝.高校辅导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