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子是常见的一种栽培作物,去壳之后就是日常食用的小米。小米不仅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还含有很多矿物质和维生素,是调剂口味、改善体质的食补佳品。近年来,冀北地区谷子种植面积扩大,该文介绍了谷子绿色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和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提升谷子的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谷子;绿色;栽培技术;冀北
姜红玉. 冀北谷子绿色栽培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6):70.
近年来,冀北春播区降雨量下降,谷子属于耐旱作物,种植量有所提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为了调整膳食结构,小米已经成为餐桌上比较常见的食物,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需求,要生产更多绿色无公害小米,采用优质的生产工艺,合理施肥、减少农药,促进谷子质量提升。
一、选地整地
要确保谷子种植质量就要合理选择种植地,确保附近没有排放毒气、烟尘的工厂、矿场,水域上游没有废水排放。要先检测土壤的pH值,通常在6.7-7.0左右比较适宜。在缓坡地、旱平地种植,确保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条件,避开涝洼盐碱地区。确保前茬作物没有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剂,秋季耕地在第2年初春耙耱做到土质细滑没有坷垃,并且施加底肥,确保全苗[1]。底肥施加发酵腐熟的粪便肥料或者植物沤制肥,施加量为45-75 t/hm?,在春整地的过程中均匀施加肥料。
二、品种选择
为了确保谷子健康生长,要选择优质品种种植。首先,要确定品种的生育期符合种植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确保谷子可以正常成熟,不会出现早衰。可以引进常规优良种,也可以选择农家品种或杂交品种。要参考国家1-2级优质标准进行选择,要求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外观颜色要求谷粒大小和颜色都要保持均匀一致。其次,要确保品种产量和较强的抗逆性,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当地常见病虫害抗性较高的品种。同时还要具有抗倒伏、抗早衰能力,确保成熟以后枝叶茂盛青绿。晚熟品种可以选择宽谷9号,中熟品种可以选择山西小黄谷。
三、播种和田间管理
1、播种
在播种前3天要先晒种,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暴晒1-2天。通过风选种将瘪粒筛掉,然后温汤浸种,水温保持在55℃即可,浸种30 min,杀灭种子表面病菌。将种子控干之后再播种,采用犁开沟的方式种植,也可以采用机械自动化开沟的方式种植,行距为40 cm,播种量为7.5-15.0 kg/hm?。播种后覆土,要求厚度一致,然后进行2次镇压,确保安全出苗[2]。
2、田间管理
在谷苗成长到5-6叶的时候进行间苗和定苗,留苗株距保持在6-8 cm,密度为33万-42万株/hm?。谷苗生长到4-5叶的时候进行首次中耕疏苗,5-7叶的时候进行定苗,定苗结束之后进行第2次中耕,并且适当培土。在第2次中耕之后,间隔6-8天进行第3次中耕。谷苗生长到12-15片叶的时候,进行1次犁地培土,同时根据土地肥力情况,采用发酵好的油料饼粕肥,在中耕培土的过程中进行追加,追加量为150 kg/hm?。此外,还要进行灌水。在抽穗开花等关键生长期,如果出现严重干旱,需适量灌水,确保谷子可以正常生長。
四、病虫害防治
在谷子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白发病、金针虫、线虫病等。白发病可以采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防治,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2%。粒黑穗病可以使用0.25%公主岭霉素可湿性粉剂,使用药水比例为1:50的药液进行拌种。每100 kg种子喷砂8 kg药液,搅拌均匀之后闷种4 h[3]。锈病防治时,在谷田刚出现病斑时可以采用43%立克秀悬浮剂喷雾防治,喷砂剂量为150-225 mL/hm?。瘟病防治时,发病初期可以采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以采用3%多抗灵水剂300-500倍液进行防治。
为了提升种子的抗病能力,可以在播种之前使用60%吡虫啉悬浮拌种剂进行拌种,使用剂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采用该药剂不仅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和幼苗期害虫,如金针虫、蝼蛄等,还能治疗栗鳞斑叶甲。防治幼苗期害虫,可以在谷苗5-7片叶的时候采用0.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或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600倍液喷洒防治。防治金龟子可以采用23亿-28亿活孢子/g绿僵菌粉剂30 kg/hm?,拌细土750 kg,在第一次中耕的时候撒到谷子中间即可。
五、结语
在谷子种植的过程中,要确保谷子的茁壮成长,就要采取有效的种植技术。要从选种、施肥、耕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确保谷子的质量,提升谷子的抗病害能力,进而生产更多高质量谷物,满足人们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 陆 璐,石 妍,赵艳华. 奇台县谷子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 新疆农业科技,2018(4):45.
[2] 姚 远. 绿色有机谷子种植技术要点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9,598(5):28.
[3] 杜国田,王晓娜,田永权,等. 谷子高产栽培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