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筠
摘 要: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但是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工作与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系统化的工作程序文件不够完善,人员培训不够深入,教学督导力量薄弱及岗位设置不够完备等。通过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进行SWOT分析,提出基于PDCA理念的质量工作方法,从组织机构建设、系统化方法及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入手,科学设计,统筹引领,最终实现以质量工作促进项目发展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 高职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质量工作 SWOT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与建设需求日益提高。高职教育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大力推动高职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入输出搭建了重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大力实施与有效推进,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国际化需求。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的框架搭建与校内的高效顺畅运行提出了工作指南。以科学合理有效运转的质量工作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助推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良性发展,已然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引领。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质量工作的SWOT分析
(一)S(strengths)优势分析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终落脚点与实施单位为高职院校独立设置的国际学院,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与企业管理、战略发展的契合度程度极高,具有灵活便捷、操作性强的显著特征。另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了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质管办/评建办/质量管理处等,质量体系建设基础坚实,质量工作组织机构清晰,质量工作管理职责明确。自质量提升行动与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工作大力推进以来,高职院校质量工作的开展各具特色。
(二)W(weaknesses)劣势分析
1.系统化的工作程序文件不够完善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飞速迅猛发展,使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程序文件系统化不够完善的缺点暴露了出来,项目内部的程序及跨部门的工作程序都没有系统化地用过程管理程序文件的形式进行规定,也没有对应的定期评审改进。
2.质量工作人员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员的培训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在质量工作人员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员培训方面较为薄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深入理解并掌握质量体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比重不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质量体系的要求不够深入。
3.教学督导力量薄弱
对高职教育而言,知识与技术储备强大,教学经验丰富,学科领域广泛的教学督导对日常教学质量的把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薄弱的教学督导力量,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建设水平形成了制约。
4.岗位设置不够完备
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普遍未设立主管质量的副院长/主任,或者项目专业质量管理小组的岗位,未形成从上至下的质量工作线。
(三)O(opportunities)机会分析
不论是高职院校层面或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层面质量体系的建设,都应该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过程,以教育部、省、市相关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为依据,逐步建立形成不断自我完善且持续发展的,符合项目建设发展需求的教学质量工作体系;逐步建设培养一支理论水平过硬,实践教学与应用能力较强,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与学校办学目标、专业与学科发展规划、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以高职扩招一百万为契机,加强招生宣传引导,拨出招生指标为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用,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够用,能够把所学的最新职业技术理论熟练应用到本专业本行业中的国际化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稳步提高学校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项目合作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长久有序运行。
(四)T(threats)威胁分析
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规模的逐年扩大与高职全日制人才规模的大量扩招,都给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生源与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结合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的SWOT分析,从内外部环境系统研判入手,从SO、WO、ST、WT战略出发,可以得出下述矩阵分析图:
二、基于PDCA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质量工作的方法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围绕质量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可主要参考ISO9001标准、CDIO理念。
ISO9001标准是国际化标准组织(ISO)颁布的一套管理方面的标准,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目的,采用过程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全面提高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最终达到组织整体绩效的持续改进。该体系不局限于流水线式的标准生产,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教育行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围绕质量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可围绕ISO9001体系建设并运行,并设定三大职能:(1)体系运行;(2)教学质量日常管理;(3)长效机制、评估。
CDIO(C構思、D设计、I实施、O运行)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探索研究所创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的理念在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几十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基础上,系统科学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CDIO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专家,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通识家”,这些理念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定位非常吻合。以CDIO理念为指引开展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可以解决一般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面临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为项目具体的质量工作提供系统蓝图。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与具体功能架构,可围绕下图进行:
整体策划功能:建立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规范,制订质量工作目标规划与过程实施手册,形成优秀案例、经验与实践的共享机制等。依据质量工作目标,明确质量工作实施策略、规划质量纲要、优秀经验分享、制订实施计划;制定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效果等可具体实施操作的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文件;研究开发网上评估系统等内容。
机构保障功能:科学合理设置质量工作组织机构,保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明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质量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岗位及各个岗位对应的职责,强化教学督导。
过程监控功能:主要是针对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关键节点和必要因素,建立质量工作保障、监控与评估流程,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达到质量工作标准要求的过程链与改进环,过程监控具体反映了影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具体环节和监控方法。
分析反馈功能:主要是通过收集并记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环节的数据,发现教学质量的缺陷,制定纠正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持续改进。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体系,从专业计划、课程大纲、项目方案,经教学实施,到考核评估。通过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开展系统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项目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针对不同对象群体,如在校生、应往届毕业生、有合作意向的机构或高校及国内外用人单位等开展问卷调查,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组队伍等,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加以科学分析,反馈教学。
尽管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分别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质量管理标准,但文档化及自我证明,却是各类质量标准所要求的共同特征。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际质量工作中应始终坚持“质量是每个人的责任”,时刻将“文档化”及“自我证明”贯穿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质量工作的系统化方法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质量工作的系统化方法,核心包括:1)目标制定系统化方法;2)专业建设系统化方法;3)PDCA持续改进环。由于质量建设标准对学生培养的过程要求是持续改进,以ISO9001为代表的过程管理不仅采用了“持续改进”理念,还对过程系统有了明确的要求。因此,过程管理、文件系统就成为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质量工作的工具,用来在教学各个环节落实各项质量目标。先期应制定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建设手册与解读文本,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管理职责,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监控、分析和改进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予以明确。在实施过程中,还应紧密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新政策精神与项目最新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有机融入最新的理念、方法、标准,在过程监控中用科学系统的过程方法对质量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改造。
以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为例,首先应开发相应的符合高职院校自身需求与实际的评价信息系统,科学建立本校的教师/教学工作手册/指南/标准,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体教学的行动指引,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质量标准。依据行动指南,制定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标准,利用网上信息系统进行各种信息收集和统计,对教师教学质量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全员,即全体教师均接受评价;全方位,从教学实施上分为课堂教学评价与实训实践评价,从时效上按每学期及学年开展评价,从指标设计上涵盖态度、内容设计、方法创新、效果达成与过程管理的评价,从评价客体上由学生评价、督导评价、教研室/项目内部人员评价组成;全过程,即应涵盖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实施后效果的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后续的有效利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实现PDCA逐步提升。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周密分析,形成科学可信的教师教学质量評价结果,反馈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任课教师本人,作为晋级与奖惩的依据,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基于该项评估,建立一整套教师发展机制,以激励教师主动提高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管教学的领导要对排名靠后的教师进行面谈反馈,并帮助这些教师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检查指导,使教师获得进步。
(三)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建设,首先应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质量工作管理制度,比如长、短期工作规划,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手册/建设规范/评估评价方案/评估评价结果与分析报告等,使整体设计与思路落实在纸面上,工作规范与框架体现于文档中。真正实现程序性文件是管理文件的书架,是文件夹,经过程序性文件的梳理与文档化,年末形成项目的质量工作汇编。
质量文化建设,还应重视质量业务培训,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工作的内涵,为质量文化建设谋求发展。可通过邀请知名高校质量管理领域专家讲学讲座等形式,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持续性培训,以点带线,带动项目、机构乃至学校的质量工作,并逐年将培训范围扩大,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和研究性开展工作,强化教育质量管理意识,转化工作思路,使质量文化建设真正存在于合作办学项目开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为质量文化建设添活力。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力推进一体化专业建设,培养学生所需知识、能力、态度的同时,加强项目教师与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使项目各个岗位员工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应达到的标准,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进个人与项目关系的体会,使全员深刻理解自己的价值,热爱从事的岗位,使提高工作质量成为自觉的行动。
紧贴社会需求进行项目设计、科学规范地填写相关文档、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严格完备地监控实施过程、客观科学地统计实施结果、持续地改进与完善,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教学顺利开展与PDCA逐步提升,保证质量工作的科学性,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各个环节逐渐完善,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温涛,王世勇.基于ABET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6):157-162.
[2]张子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139-140.
[3]姬浩,吕美,苏兵,赵艳.基于ISO9000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5(7):141.
[4]毋虎城,毋亚琦.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以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教学诊改探索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8(4):105-108.
[5]辛宪章.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32-134.
[6]叶敏.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韩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8-9.
2020年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科研课题立项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DZDD2020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