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间,我迷上了雕刻。
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夏天,我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清代的“翠玉白菜”图。晶莹剔透、翠绿欲滴的菜叶,脉络清晰、洁白无瑕的菜根,上面还趴着两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只螽斯、一只蝗虫,连腿脚上的纹路都纤毫毕现,居然是用坚硬的玉石雕刻出来的,太不可思议了!我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佩服得不得了,心下暗想,我也要当个雕刻家!
放学回家后,我便到处翻寻用于雕刻的材料。玉石当然没有,只好在路边捡块石头,结果石头那么硬,我的小刀连个印子都刻不出。木头呢,也刻不动,还差点儿削破了手指。
找累了,我坐下来吃西瓜,看见西瓜翠绿的外皮,不由眼前一亮。这厚厚的西瓜皮有白有绿,不就跟玉石差不多嘛!于是我拿出小刀,在西瓜皮上练起手来。没几天,家里所有的西瓜,都被我“雕刻”上了奇形怪状的“白菜”。这些用来练手的西瓜,没几天全烂掉了,我也被爸爸臭骂了一顿。
西瓜刻不成了,我又发现了新材料:土豆和胡萝卜。不过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实在雕刻不出好花样儿来。胡萝卜脆脆甜甜的,没等雕刻完,就被我忍不住吃掉了。最后,我把目光锁定在青头萝卜上,因为我家屋后的菜园里种的最多的就是它。粗粗胖胖的青头萝卜,质地脆而不坚,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每天一写完作业,我便去菜园拔一根青头萝卜,洗净了开始练习雕刻。一连弄坏了几十根萝卜,我依然没能雕刻出一棵像样儿的“翠玉白菜”。但是付出总有回报,我雕的星星、月亮、树叶、花朵,甚至是小鸟,可形象着呢!
中秋节时,因为雕刻,我还美美地出了一回风头。我们这儿的习俗,是“五月端午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把什么端出来?车轱辘大的月饼呀!一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蒸月饼。月饼不但大,还要夹抹上芝麻盐、香豆粉、刺玫花粉、薄荷,吃起来酥软清甜、花香满口,实在是美味至极!
月饼表面,则要用一种木头印章——“点朵”——印上月亮、星星图案。等硕大的月饼一出锅,奶奶便忙着用“点朵”印上图案。但照我看来,大月饼上只有些月亮、星星图案,实在太单调了!幸亏我早有准备,花了一上午时间精雕细刻了三枚“萝卜点朵”,图案分别是花朵、树叶和玉兔。尤其那只玉兔,呆萌呆萌的,是我的得意之作。奶奶见我的“萝卜点朵”还蛮可爱的,便任由我在月饼上印了一大圈“花环”,又在“鲜花”丛中点缀上几只可爱的小兔。
我正很有成就感地欣赏着,邻居任奶奶来了。她来找奶奶借“点朵”,结果一进门瞅见我家花团锦簇的大月饼,不由连连赞叹,非要我奶奶把花朵、玉兔图案的“点朵”借给她。奶奶笑道:“这些只是我孙女儿用萝卜削的玩意儿!”
任奶奶更惊讶了:“哎呀,真是个小雕刻家呀!小小年纪就刻得这么好!比我们原来那木头刻的好看百倍!”“萝卜点朵”就此传开,并大受欢迎,有好几个婶子都来找我借呢!
因为雕刻,我也出过糗!有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让拿给家长过目并签字。我怕爸爸责备,便偷偷用橡皮刻了个印章。奇怪的是,我明明把爸爸的名字刻得端端正正的,结果字印出来居然是反的!而且我对自己太过自信了,盖完章,没检查就交了。结果被老师一眼发现,还让全班同学传阅……可真叫我无地自容!
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枚橡皮印章呢!虽然长大后,“小雕刻家”没能成为真正的雕刻家,但那些鲜活、有趣的往事,一直存留在记忆中,让我想起就倍感开怀。
刘海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蒲公英飞向远方》《万能手臂》。作品常见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曾获“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