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饱经挫折的奋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勤勤恳恳的奋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执着追求的奋斗……你的奋斗是怎样的呢?
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战“疫”特殊时期,我们迎来了一堂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思政课。
作为一名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共上的这节课将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节课。在四位教授的精彩演讲中,我更好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深深感动于战“疫”一线工作者的故事,也深化了自己对于黨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人不是征服抑或被征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和谐共生关系。保护、顺应自然,大自然对人的回报是慷慨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和保护应协同共生。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
方舱医院里,《火红的萨日朗》跳出了青春的朝气;“考研哥”病中复习,写下的是他青春年华动人的诗行;学校“停课不停学”,每天通过直播、录课为学生的多彩青春助力,学生居家,努力丰富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年的青春,是一次又一次地全力奋斗,是心有国家、天下兴亡我担当的壮志满怀,是“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责任与担当。
冯秀军老师关于“青春”这个话题的解读让我感触很深。很长时间以来,“90后”“00后”身上有很多标签,如任性、脆弱等,有的甚至认为这是“垮掉的一代”。但疫情暴发以来,当代青年心系国家,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号召。在这场看不到硝烟和敌人但却要直面生死的战争里,恐惧不影响他们的勇敢。“90后”“00后”占医疗队伍近三分之一,我们责无旁贷,在这场战“疫”中一路飞快地成长。“曾经是你,现在是我”说的是三代人的担当与传承。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青春是生命最华美的裙袂,不止奋斗与理想,不止奉献与信仰。战“疫”尚未结束,这是一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考,是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大考。
成长道路千万条,爱国大义第一条。而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对于青年一代而言,我们为越来越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也应为她的繁荣昌盛担起历史使命。听完这堂鲜活生动、干货满满的思政大课,我更加爱国,也更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将青春奉献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做好我们这个时代的合格接棒人。
“待凛冬离去,春荣草青,相信一定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期待春暖花开,期待星河长明。
(作者马悠然,选自“人民网”2020年3月11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文章讲述了全国大学生共上的一堂战“疫”时期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发展与环境应是“舟水关系”。只有经营好这“舟水关系”,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青年不忘奋斗,“考研哥”带病复习,老师为学生通过直播录课,“90后”“00后”积极加入医疗队伍……彰显了他们“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责任与担当。从这堂思政课中,作者获得了有关“知国、爱国”“提升自己”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期待用自己的青春奋力拼搏,做好“时代的合格接棒人”。同时,我们相信,中国在此次战“疫”考试中能够交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等方面令人满意的答卷。
雪峰老井
生活在雪峰山下的少年时光,给我留下最美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些井。井面变化万千,日里白云朵朵看不够,夜来繁星点点数不清。井水夏夜冰凉,能抚慰我闷热了一天的心;冬晨温暖,用弥漫的白雾开启我充满期待的一天。在沿山路开凿的那些老井边,我曾经无数次目睹汗流浃背的挑柴人、扛树汉,卸下肩上的活计,娴熟地拿起井台上的竹筒,“扑通”一声舀满井水,然后将竹筒放到嘴边,“咕噜、咕噜”地喝起水来,末了,双手叉腰张开大嘴酣畅呼吸。井,点缀出偏僻山村的鲜活气象,滋养着一代代不辞劳苦的山里人。
说到那些镶嵌在我心坎上的井,首先要说的,是与我家隔河相望的江口村老街上的井。那井栖息于田边地头,井壁、井台全由青石板铺就,古色古香,我刚呱呱落地就蒙受她的恩泽。那是一口双胞井,靠里边的是饮用井,外头是洗刷井。在四米见方的井台上,最常发出的是女人们洗衣的声音。只要哪个女人一开槌,便会引来同伴,而后就是此起彼伏的棒槌声,在这雪峰山腹地、资水上游的江口老街久久回荡。这熟悉的棒槌声,又让人想起由这些洗衣女人组成的“赶场娘子军”。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雪峰山的古老赶场焕发出勃勃生机,渐渐形成一个以洞口县江口集市为中心,辐射洞口县月溪集市、绥宁县草寨集市、洪江市塘湾集市和洗马集市的集市经济网络。这些“赶场娘子军”三五成群,肩扛手提大袋小包,披星戴月,搭乘三轮车、小四轮、中巴,在五个集市往来奔波。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赶场娘子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不想带动了山乡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时至今日,我对那口井和井边的“赶场娘子军”仍心存敬意,很是怀念。
滋润过我的第二口井,是位于山腰的江口村老崮上的井,一口依山开凿的泉井。苔藓爬满井台,连供人行走的石板两端,也隐约可见苔痕。这口井有些年月了。井底有水藻、水草张臂自乐,在日光的照射下曼妙生动。井面却是静静的,温柔得很。每每我爬到老崮上去挑水,只见那泉眼不住地眨巴眨巴着,亲人般的温馨感便油然而生,此景此情让我一生难忘。
带着对雪峰老井的留恋,我走遍家乡山区乡镇。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安全饮水工程提速上马,村村寨寨摆开修建自来水的战场。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择高海拔的优质山泉砌井封闭蓄水,顺势接入家家户户,山里人再也不用朝朝暮暮去老井挑水。一打开那房前屋后的水龙头,泉水唱着欢歌奔泻而出,喷珠溅玉。我双手捧住一看,那水格外清亮,再入口一尝,甜丝丝的,沁人心脾。一位老者见我对水如此虔诚,与我拉起家常。他说,自打有了这自来水,先前的一些老井就无人问津了,井边还长出了杂草。想想几十年来老井的养育之恩,他和几位老伙计便时不时去那些井边转悠转悠,拔拔茅草,踩踩井坎。村干部获悉此事后,便上门与他们商议,如何妥善处置散布在旮旮旯旯的废弃井眼,以免给美丽乡村建设埋下隐患。闻听此言,我仿佛看见那些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井,重归整齐洁净、清澈漾绿,心中对老井的惦念终于释然。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前不久游览长沙,杜甫留在贾谊故居的井边诗,又让我怀想起乡井当年的模样。今天,家乡的那些老井,也许在时代大潮中不再发挥作用,但它们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折射着雪峰山脚下的人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奋斗身影和昂扬姿态。
(作者肖智群,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29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雪峰老井既承载了作者美好的少年时光,也哺育了“一代代不辞劳苦的山里人”。而令“我”一直铭记于心的井是“与我家隔河相望的江口村老街上的井”“位于山腰的江口村老崮上的井”。文中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两口井。“双胞井”,它“吸引”了“赶场娘子军”,“赶场娘子军”带动了当地运输业的发展;“依山开凿的泉井”,它像亲人般温馨,静静地滋养了“我”。在新时代,虽然人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奋斗,快速完成了脱贫攻坚安全饮水工程,用上了自来水,但是人们并未忘记感恩雪峰老井,妥善地安置了那些废弃的井眼,使它们“重归整齐洁净、清澈漾绿”。那些老井已然成为历史遗迹,但其中蕴含着的“雪峰山脚下的人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奋斗身影和昂扬姿态”却是永远不可泯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