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娥
所谓材料探究,就是要求考生对几则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
从近年全国中考试题对材料探究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考点有:
1.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2.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3.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考生自己的感想体会。
探究性题目多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探究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它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题中考查。
考点一: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2011·北京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治理道路交通拥堵采取的两项主要措施是什么。综合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北京市治理道路交通拥堵的思路是什么。
根据最新规划,“十二五”期间北京地铁(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从现在的336公里增加到600公里,到2015年,北京中心城区步行不到1000米就能到地铁站。北京公交专用道路总里程也将从294公里增加到400公里,中心城区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40.1%提升到50%。小客车出行比例力争从现在的35﹪左右下降到25%,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保持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零增长。
【解析】探究题实际上是围绕一个话题表述的。
参考答案
1.主要措施:(1)发展轨道交通;(2)提高公交车运营能力。2.思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小客车和公务用车实施限制。
考点二: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2019·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
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语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
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解析】理清各材料之间的关系,同中求异,异中寻同,进而提炼出中心话题,并进行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成语和文化关系密切。
考点三: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观点、感想或体会。
(2019·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蔡美儿十不准家规中的一条,准备60字左右的发言稿,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在家庭教育讨论活动中交流。
最近,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引起轰动,文章作者蔡美儿迅速成为英美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蔡美儿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目前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她属虎,因严苛教子被誉为“虎妈”,虽然蔡美儿的两个女儿是美国人,但她一直秉承著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她们。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路易莎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蔡美儿为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列出家规“十不准”: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在外面过夜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解析】这个题目属于单项探究题,任选蔡美儿家规“十不准”中的一条,表明自己的态度:赞成或反对,再从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赞成“不准在外面过夜”的家规。因为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这一家规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一个好习惯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示例二:我反对“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的家规。因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孩子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被善待,更需要被尊重。好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的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喜好和选择。
方法指津
一、立足考点,关注生活,科学训练。
1.立足考点,关注生活。
中考对材料探究考查重点是什么?题型有哪些?近五年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平时,重视生活中热点素材的积累,加强应试的指导。
2.科学训练,形成能力。
单项探究题,我们要通过仔细观察分析题图,并且认真把握题干的内容,来确定答题的角度。多项探究题由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明确了答题技巧后,再进行科学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例题,寻找规律,归纳技巧。
1.审清题目,概括材料大意。
探究题的题干,文字量一般比较大,只有在众多的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才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权。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
2.理清关系,确定中心话题。
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理清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同中求异,异中寻同,进而提炼出中心话题。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写不同的。
3.围绕话题,进行总结归纳。
先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替换的进行替换,需要综合的进行综合。然后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把探究出的结果、提炼出的观点,恰当完整地表达出来,语言要简明连贯。
试题演练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化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
①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是北京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②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指数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2.同学们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就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获得如下信息。
①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②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③增加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④尽早推进与清洁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标准。
上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第 句,修改意見: 。
第 句,修改意见: 。
3.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