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兵
摘要:政治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勇担使命的精神密码。建构符合阶级属性和时代特点的政治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应当把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用科学的理论铸牢思想根基,用壮阔的历史涵养厚实底气,用能动的实践彰显行动伟力,使之成为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大局”中永葆理想信念和矢志担当奉献的压舱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6-0079-10
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政治社会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般受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历史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并作用于人们的政治价值判断、选择、实践和评价等政治行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是其对政治信仰、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标准、政治能力等的基本价值观念,反映了其阶级属性以及对政治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行为依据,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乃至其他价值观产生示范作用和引领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2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意蕴和应然要求,对于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项极富时代性和挑战性的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有必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用科学的理论铸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思想根基
始终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经验。思想建党的重中之重是理论强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在兴党强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反复强调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首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思想向导。一方面,要做到本质规定和时代要求相统一,既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价值观建设方面的根本要义,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进行价值观建设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要做到一脉传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中确立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特别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建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理论遵循。
(一)答好“信仰之问”
信仰是价值观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是其政治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总开关”。毫不含糊地回答好“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生成的必答题。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事实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出现了动摇,是极少数曾经的共产党员沦为“两面人”“墙头草”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全党的一项固本强基工作抓牢抓实,通过透彻、持续、有效的理论武装不断丰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一方面,教育广大党员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客观依据,从而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图景中坚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84这一论断仍然是世界大势和时代大势,坚信人类社会终将迎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光明前途。另一方面,教育广大党员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融入党内日常政治生活,自觉地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治国理政中探索形成并经实践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作为政治生活的“航标灯塔”,在提高政治觉悟和保持政治定力中砥砺共产党人的信仰。具体到微观层面的党员个体,就是要把迈向共产主义实化、细化为积极进取的点滴行动,做到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遇到什么境况都能锚定政治方向不动摇,在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面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在扎扎实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接续奋斗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二)牢记“使命之责”
使命是价值观的内核,政治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政治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追求的具体价值呈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构政治价值观的逻辑起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最高使命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共产党人的阶段性使命之间的融贯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时就指明了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即“消灭私有制”、构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294。从历史演进规律看,由于时代进程和民族发展的差异,不同国家共产党人的使命及其阶段性任务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1这个初心与使命,既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進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同时又在各个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广大党员应当树立大历史观,将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作为实现党的最高使命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达成“今日使命”为实现“明日使命”和“最高使命”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在宏观表达与微观叙事之间的一致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使命的一种宏观表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关键节点分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是生动的和实践的,具体到不同的共产党人群体及个体则往往表现为相应的微观叙事,即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落实落细在每一个党员的职业使命、岗位责任等载体中,组织使命与个体担当具有显著的内在统一性。因此,广大党员应当善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审思自身的定位与责任,真正将“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在恪尽职守和勤勉工作中践行使命。
(三)掌握“方法之钥”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4]7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建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当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特别是要学会用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看待和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首先,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一个群体或个体对政治目标、政治行为、政治环境等的认知与理解,是其政治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站在不同的立场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认知与理解,其产生的看法和形成的结论也往往存在差异,甚至可能会出现相对立的情形。因此,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当树立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形成的基本经验,做到明是非、讲主流、识大势,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要通过对国际国内治理效能的比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举措与成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之治”的强大生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精准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在不断发现和解决矛盾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境界。其次,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建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迭代过程,因而势必会面临遇到矛盾“怎么办”的问题。这就要求全体党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5],“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5];要直面各种困难和矛盾,通过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以及实干苦干来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和推动发展。这样,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推动着自身政治价值观的持续升华。
二、用壮阔的历史涵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厚实底气
一个政党及其成员的政治价值观,既受其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身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其演进过程、经验积累等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旨归、立场、观点、方法等核心要素,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体现出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和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6]善于从深邃厚重的历史中汲取接续奋斗的滋养,用宽广的历史视野思考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以及“到哪里去”“怎么去”,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因而也是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充分吸收中华文明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蕴含的丰富养分,并坚定传承其精神、拓展其内涵、激发其活力。通过加强对“四史”和中华文明史的学习,不断为政治價值观增添厚实底气。
(一)在敬畏历史中确立自信根源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发展到壮大的壮阔历史,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不懈探索中逐渐形成并愈加成熟和稳定。从历史成就看,无论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应变求变的探索而取得的。“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7]作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理由、在任何时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史、新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失去敬畏,更没有理由对其进行歪曲甚至否定。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全面、客观、系统地认识历史,在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并与一切消解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错误现象作斗争的过程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从历史积淀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日趋完善并发挥着巨大治理效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无比珍视这些经过艰辛探索、实践检验和持续自我完善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实践探索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此外,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优秀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境遇中的引领地位,以敬畏之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兼容之态打破优秀异域文化之间的隔阂并实现不同优秀文明的互鉴,从而在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二)在明辨历史中厚植人民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内在追求,从本质上规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行为“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为了谁”而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8]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看,任何一个共产党组织,只有真正做到维护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一旦背离人民利益,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而惨遭失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最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时刻为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从认真学习“四史”中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论断,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足岗位提升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就“依靠谁”而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与挑战,实现从弱小到强大的飞跃。“四史”富含着中国共产党根植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转危为机的生动案例,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形成的丰厚滋养。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善于在明辨历史中确立“是人民而非英雄创造历史”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扎实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群众工作思维和群众工作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涉险滩、闯难关,凝聚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三)在总结历史中汲取发展经验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1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各要素中处于优先位置,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其他的政治价值观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聚焦发展并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依循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内在规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为自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带领人民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等路径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使命,但在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等方面既无先例可循,也无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探索,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得以全面总结凝练,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迈向新征程、迎接新挑战的珍贵精神财富。例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得出启示,即: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4]186,只有这样,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且雄厚的物质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善于以科学的态度从“四史”中理解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从历史的大视野中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将这一论断内化为自身追求高品质奋斗效能的动力。应当善于准确把握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所提出的发展理念的演进背景、趋势与特点,紧密结合实际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有底气地面对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外经贸摩擦等带来的不确定性,自觉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和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审思历史中增强忧患意识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保持忧患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必备要素。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国古代政治治理实践反复昭示后人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当加以传承和转化的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之一。可以说,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尊崇和倡导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忧国忧民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文化土壤。从党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恢弘历史,就是一部党在忧患中诞生、在忧患中奋斗、在忧患中壮大的历史。常怀忧患意识,已经内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整体理念与行动中。从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来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整党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运动、整党运动,改革开放初期的整党活动,还是新世纪以来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发起这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党中央对党内同志在信仰、道路、理论、作风、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切忧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集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不仅把党员的忧患意识教育贯穿其中,而且形成了党内制度规范,并进一步内化为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从世界政党兴衰史来看,任何一个政党,一旦贪图安乐、忘乎所以,势必会衰落甚至消亡。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一些共产党组织由于丧失了忧患意识而陷入沉溺享乐、消极维持、缺乏斗志等境况,进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惨痛结局。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从“四史”和世界政党史的审思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充分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存在的不足与挑战,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在居安思危、处危善治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用能动的实践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行动伟力
价值观是一个实践的、发展的观念体系,它往往伴随着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感悟、比较、反思等行为而逐步得到升华与创新。中國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能动的实践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理论阐述或观点表达,它必然会随着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实践而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并反作用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治国理政活动。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应当把握好一定的实践逻辑,即:在用党的科学理论铸牢思想基础和用党的发展史、奋斗史涵养厚实底气的同时,从能动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拓展政治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行动力。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应当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推动新发展和夺取新胜利的拼搏奋进中砥砺优秀的政治品格,进而实现自身的政治价值观与时代同步提升。
(一)以政治表率永葆先进性
在推动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作出政治表率,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建构自身政治价值观的首要路径,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应然要求。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应自觉地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融贯于日常政治行为中,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优化带动全社会政治环境的健康发展。首先,每个共产党员应当在坚守政治原则上作表率。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老实、言行高度一致,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政治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绝不动摇,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日常思想和言行之中,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和政治可靠的老实人。其次,每个共产党员应当在锤炼政治品德上作表率。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重点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狠下功夫,始终保持舍我其谁、昂扬进取的精气神,在比奉献、比担当、比实干的拼搏奋斗中展现共产党人的优秀政治品德。再次,每个共产党员应当在严守政治规矩上作表率。要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党纪要求履行党员各项义务,在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组织制度和组织生活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党员身份意识和组织规矩意识,用实际行动维护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各级党员干部作为广大党员中的“关键少数”,在建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实践中处于“关键地位”,因而必须在当好政治表率方面发挥“头雁效应”。尤其是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扎实走群众路线、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各级党员干部应当更加自觉地确立表率意识,成为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的标杆。在社会生活方面,各级党员干部应当按照“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模范的、持久的行为推动优良党风政风建设,进而以党员干部群体的高势能和正能量引领整个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
(二)以政治担当凸显斗争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4]2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来自多个领域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呈现出历史的必然性。总体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国内深化全方位改革的复杂性,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在对外反政治颠覆、反经济技术遏制以及国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斗争实战中增强斗争意识、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在“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的政治历练中使斗争性成为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必备要素之一。增强斗争意识,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斗争。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斗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斗争既是取得已有成就的重要依靠,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丢掉“太平无事”的幻觉,学会研究和判断自身政治责任范围内存在的或显性或隐性的风险挑战,持续绷紧斗争之弦,筑牢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盘。增强斗争精神,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敢于斗争。在风险挑战面前,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主动地扛起斗争责任,克服不愿斗争、消极斗争的“软骨病”,把斗争精神融入自身履行政治责任、参与政治活动的具体政治行为中,成为挺身而出、敢于亮剑的先锋战士。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做到遇到风险挑战不推诿、不敷衍、不塞责,坚决不做置政治原则、政治底线于不顾的“老好人”,在直面斗争任务、不畏艰难险阻中展现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勇气与政治担当。增强斗争本领,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善于斗争。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斗争实践,在斗争实践中改进斗争方法和提升斗争本领,切实维护和巩固我国政治安全和发展安全,坚决防止出现“黑天鹅”“灰犀牛”等重大危机事件。在具体实践中,应当从工作实际出发,在坚持斗争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管用有效的斗争举措,同时防止斗争概念的泛化和斗争对象的扩大化,当好精通斗争策略、掌握斗争艺术和取得斗争实效的指挥员与战斗员。
(三)以政治智慧体现创造性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正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领导的改革发展事业逐步呈现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特征,“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的一种新的常态环境。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面前,既要保持政治清醒和树立底线思维,确保不发生系统性或较大范围内的风险;更要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夺取新胜利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要通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动实践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将创造性深植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其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就顶层设计而言,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系统性问题,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创造性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持续推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路径方式等的深刻变革,探索形成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特色现代国家治理之道,进而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就基层探索而言,就是要将党中央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理念、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准到各项改革发展举措中,重点是立足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敢于先行先试。通过创造性的摸索与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基层案例,进而形成多点突破、全面发力、整体提升的良好改革态势。就价值观塑造而言,就是要在全党营造“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浓郁氛围,激发党员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并提升其创造本领,在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破解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等方面发挥创造力,使共产党员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创造发展奇迹、创造时代伟业的主心骨。
(四)以政治清廉坚守纯洁性
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在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价值观的一项根本性工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纯洁性体现在思想、立场、道德、作风、行动等各个方面,其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是政治清廉。共产党人只有做到了政治清廉,才能符合党员的基本政治要求,才能以赤子情怀坦荡无私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共产党人要做到政治清廉,一是要严守政治纪律,把敬畏纪律、遵守纪律、执行纪律作為坚守纯洁性的底线。要把党纪党规作为谋事、创业、做人的刚性约束,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主动检视在纪律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自我革命精神整改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境界。二是要正确对待权力,把牢记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作为坚守纯洁性的基点。要明白任何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时刻都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促发展,坚决防止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的错误行为,通过夙夜在公、恪尽职守的实际行为来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秉持公道正派,把怀揣一颗公心作为坚守纯洁性的内核。要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按规回应好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履职准则、履职行为和履职成效取信于民,努力成为党组织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四是要锤炼优良作风,把踏实务实、苦干实干作为坚守纯洁性的关键。要确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把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一件一件地落实好,坚决破除实际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在模范履职、廉洁奉公中树立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对于各级党组织而言,就是要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坚守纯洁性的支撑,在全面优化政治生态上狠下功夫,持续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腐败治理体系与机制,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积极营造有助于党员创业、兴业、乐业的风清气正环境,为广大党员做到政治清廉提供“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良好文化土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2]习近平.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20-07-01(0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4-8.
[6]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
[7]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8]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1).
[9]习近平.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01(01).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