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乐
虎林市虎头镇虎东山上,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内的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都生动记录着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东北抗联在这块热土上的不朽功勋——1945年8月,正是以东北抗联教导旅为先遣,苏联红军越过国境挥师而来,虎头要塞的日军顽敌才最终覆灭。
如今,虎头要塞已成遗址,东北抗联教导旅的那段历史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身临绝境,保留火种
1938年后,东北抗联的斗争变得极为艰苦,抗联战士在忍受饥饿、严寒的同时,在弹药奇缺和给养严重不足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仍坚持与日伪军进行顽强的搏斗。
1938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杨靖宇的致敬电,称颂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这句电文充分说明了当时东北抗联处境之残酷。
《中共党史资料》刊文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在1938年之内,人数由3万余人锐减至5000人;到1939年年底,总人数可能还有2000人;而到1940年年底,抗联撤退到苏联境内的加上仍然留在东北境内斗爭的合计起来已不足1000人了。”
抗联部队人数锐减,已陷入名副其实的绝境。从1940年年底开始,抗联部队陆续进入苏联境内。
为了便于对抗联过境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苏方建立了两个驻屯所,这便是被抗联战士称为“野营”的地方。
野营有南北之分。北野营位于距伯力东北75公里处的雅斯克村,依山环水,森林茂密,具有天然的滑雪场和游泳区,是进行军事和体育训练的最佳场所。因为北野营位于黑龙江畔,黑龙江的俄文是“阿穆尔”,字头为“A”,所以这里被简称A营。
南野营位于海参崴与双城子之间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当地人称蛤蟆塘。这里原来是苏军的一个兵营,建有几座营房。这里也是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因其靠近沃罗什诺夫城,故被称为B营(沃罗什诺夫的俄文字头)。
在牡丹江地区活动的第一路军余部,从吉林珲春越界进入苏联;在佳木斯地区活动的第二路军,从饶河越过乌苏里江进入苏联;在黑河嫩江地区活动的第三路军,从逊克、孙吴越过黑龙江进入苏联。
1942年8月1日,在苏联远东的北野营,东北抗联百战余生的700多名指战员进行换装,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宣告成立,对外番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旅长由周保中担任,李兆麟任政委,其下各营、连主官全部由抗联人员担任。
1942年9月13日,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成立了中共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东北党委会。
从白山黑水到远东野营,战士们用艰辛的跋涉和不弃的斗志,保留下了东北抗联的革命火种。
卧薪尝胆,不忘复国
重返祖国继续抗战,是抗联教导旅全体官兵的最大心愿。
正如周保中的日记所记载,全旅官兵为此苦练技术,全面提高军政素质。开设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日本侵华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战形势等多门政治理论课,以及部队指挥与管理、战役战术、炮步协同、地形学、工程后勤保障、实弹射击等多项军事课,还有滑雪、游泳、无线电通信、驾驶等特种课目。仅降落伞训练,在周保中的日记中就有近十次记载,从旅长到士兵,全部受训。
训练再艰苦,全旅上下都咬牙坚持,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卧薪尝胆!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和补充,东北抗联教导旅开始派遣小股部队潜回东北,寻找收拢抗联失散人员、联络恢复抗日组织、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慎重征收新队员、侦察敌情、建立临时据点、伺机破坏敌人交通、对敌实行突然袭击……仅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东北抗联教导旅就派出小部队30多支、战士300多名。
据抗联将领王效明之子王民介绍,1941年,王效明率小部队进入虎林饶河地区,用仅能吃12天的食品,进行了27天的强行军,不仅完成了侦察任务,还积极打击敌人。其间,王效明率部趁夜色摸进孟家岗的一处屯垦区,炸毁了日军准备运往太平洋战场的一列兵车。当时,老百姓中悄悄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敌气森森日月昏,关东父老盼联军。一声爆炸山河动,处处争颂王效明。”
东北抗联教导旅为了准备最后反攻,还多次派员专事侦察。据周保中的日记记载,他对敌情侦察极为重视,认为这是抗联部队返回东北作战的前提条件之一,因而慎重考虑、选人精当、任务明确、方法具体。如1942年4月,派吕英俊、林长春侦察东宁县附近的日军碉堡群,把工事的位置、数量、质量、入口长宽度、大炮口径、兵力部署等一一弄清,还敲下一块碉堡上的水泥,绘了详图、拍了照片带回来;派李明顺多次到宁安、穆棱一带进行军事侦察,搜集到许多可靠情报,如弄清了宁安卧龙屯日军飞机场的地理位置、飞机架数、起降时间等,使苏军出兵东北之始就准确无误地将机场全部摧毁。
东北抗联教导旅的行动壮大了军威,更扩大了这支队伍的政治影响。许多群众欢欣鼓舞地奔走转告:“咱们的抗日队伍回来了!”
身处异国他乡,矢志不忘复国,东北抗联教导旅用坚定的枪声,在东北大地上宣告抗日火种的延绵不息!
收复家园,勇当先锋
在虎头要塞遗址山顶,有个废弃的炮兵阵地,当年这里设有一门榴弹炮,炮身直径为1米,炮口直径为41厘米,炮长约20余米,号称“亚洲第一炮”。它的杀伤力极为惊人,装药量为1吨,一颗炮弹竟有4米长,最大射程达20公里,可以随时打到苏联的土地上。
在苏军发动总攻前夜,抗联教导旅小分队混入虎头要塞,炸掉了这门极具威胁的“亚洲第一炮”。这只是东北抗联教导旅在对日最后总攻中的众多功绩之一。
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前,抗联教导旅已经开始了行动。
周保中参加了苏联远东方面军对日作战的所有军事会议。大战之前,他领到了抗联教导旅的作战任务:一是挑选290人组成一支空降侦察部队,携带电台,执行侦察任务;二是派出340人作为先遣支队,分派到苏军先头部队,担任向导和突击队;三是教导旅大部队跟随苏军主力解放东北,维持战后秩序。
1945年7月,抗联教导旅空降侦察部队分成多个侦察小组,乘着夜色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等地空降,进行战前侦察。侦察员用各种方式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设施,将日本关东军的17个战略地堡及中苏边境上三道防线的情况无一遗漏地标注成空袭目标,并制成图表,通过电台传送给苏军。
在苏军发动进攻之前,苏军最高统帅部印制了日军在东北防御体系的资料图册,下发连以上干部,人手一册。图册详细绘制了日军防御工事结构、位置、坚固程度、火力配备等情况,为苏军迅速摧毁日军防御体系提供了可靠保证。毫无疑问,这是抗联教导旅的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珍贵情报。
1945年8月9日0时10分,150万苏军分三路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抗联教导旅的先遣队担任向导和突击队,冲锋在前。原在各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和返回东北执行侦察任务的抗联小部队,以及从事地下工作的分散的抗联人员,迅速起而呼应,动员群众、组织武装、追剿日军、收复失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东北全境由苏军占领。抗联教导旅中的中国军人被划分为57个小组,首先抢占了东北57个战略要点,为中共中央决定10万大军挺进东北起到了先头部队的特殊作用。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由抗联队伍发展而来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和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一起,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也就是日后驰骋中国南北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至此,东北抗日联军完成了全部历史使命。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党史纵横》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