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共享的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2020-12-14 03:42曾晓岑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举措成就问题

曾晓岑

摘要: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决战脱贫的攻坚之年,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最为有力的武器,其突出特点是精准,其核心要素是金融,对于推进偏僻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得到改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但是在扶贫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成就;问题;举措

贫困是困扰世界每个国家的一道难题,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经济方面,又有政治方面,错综复杂,许多国家的政要与经济学者一直致力于解决世界贫困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湘西时就提出要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从政策性精准扶贫趋向金融性精准扶贫,更加贴近农村实际,也更加能够为贫困地区带来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扶贫的方式有很多种,金融精准扶贫无疑是最强劲的一种,与政策性扶贫相比较,其能够最大程度地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以金融产品充分调动金融杠杆,促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一、我国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思想得到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体系逐步形成,对于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有效缓解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大幅下降。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广泛实施,我国扶贫工作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大量扶贫资金的投入也获得实质性回报,2012~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减少8000多万,832个贫困县成功摘掉贫困帽,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我国贫困地区整体贫困状态得到有效缓解。二是精准实施扶贫方案。国家财政针对贫困地区制定具体困难救助和保障扶贫方案,不断提升救助水平,将最低生活保障与物价之间建立起动态调整救助机制,还设置了特别救助制度,重点针对农村孤儿与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针对重度残疾人员的生活护理补贴,确保贫困地区的特殊贫困人员生活得到改善。三是不断强化扶贫战略。“十三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其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减小。贫困地区人民人均消费呈现匀速上升趋势,消费结余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良好信号。尤其是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重点帮扶取得可喜成绩,使得该地区贫困人口数量由2013年的4141万减少到2017年的1540万,年降幅达到20%以上,贫困发生率也由2013年的20%下降到2017年的7%,针对特困地区的重点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

(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对农村进行了大面积的危房改造工程,近1000万住户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并且相关配套设施得以完善。生活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水、电、交通不断畅通,教育、公共卫生、社保标准不断提高。干净饮水减少了疾病传播,村村通电改善了居民生活习惯,路桥畅通拔除了农副产品销售阻碍,通讯接轨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教育普及提升了人口素质,卫生改善优化了健康水平,社保标准提高免除农村鳏寡孤独后顾之忧。贫困地区的通讯、交通、卫生等方面条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对于加速脱贫、提振乡村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注重财政扶贫产业结构平衡,着重打造地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扶贫产业重点,形成“农业+旅游”的崭新生态产业结构,通过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双管齐下,新的农村发展模式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长,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为32%,而到了2016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8%,相比城市,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美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城镇居民来探幽索胜,更可以以此带动特色水果、绿色农疏、生态养殖等农副产品的销售,使得地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信息共享背景下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可喜成绩,但是,我国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贫困地区金融生态脆弱

在我国很多偏远地区,贫穷与恶劣生活条件往往呈现因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不断强化农村扶贫工作,农村贫困面积逐步减少,当前只剩下生活条件最为艰苦、基础设施最为薄弱、地理位置最为偏僻的山区,这些都是当今扶贫工作需要面对的硬骨头,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本比以往更加高昂。同时,教育水平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由于贫困地区人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与外界沟通存在明显鸿沟,不仅是无法跟随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是固步自封,对新事物戒备森严,很多家庭大力宣扬“读书无用论”,强迫后代在家耕田种地,白白浪费孩子们大好求学光阴。而教育缺失正是制约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瓶颈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优化,城乡差别不断拉大,城市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大批人才与资金源源不断涌入;而偏远农村只能够依靠自然经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不合理开发导致的水土严重流失,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也加大了扶贫难度,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生态环境退化、贫困状况深化的恶性循环。另外由于前期投入不足,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等各项因素叠加,导致偏远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风险巨大。

(二)地方政府对于金融精准扶贫认识不足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所涉及部门众多,协调处理难度较大,一是担当意识不够。当地地方政府大多缺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与勇气,不敢也不愿意担当,看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碰到困难朝下推,推诿扯皮、打太极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担保机制不全。地方政府财政资本金不足、担保主体资源匮乏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农、林、牧、渔总体来说是生态弱势,难以抵御经营风险,一旦发生经营不善的现象,很可能导致地方财政体系崩溃,担保人员必须承担高额损失,这也是担保人员面临的难点所在。同时金融扶贫担保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担保模式还款以道德伦理约束为主,法律介入程度不足,而在缺乏法律约束和失信惩处前提下,小范围的互保、联保和政府担保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道德風险。举个例子来说,一旦联保小组其中一户出现还贷危机,其余小组成员大多会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以降低自身损失,最终导致互保贷款在回收方面出现呆账、坏账。三是风险补偿难以实施。精准扶贫资金基本上为财政性资金,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作为风险补偿金的占比较少。针对贫困地区设立的差异化金融政策、信贷倾斜政策等相关配套设施不足,加上针对贫困地区风险补偿、财政激励、税收优惠和费用补贴等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都降低了金融机构将贷款资金使用于贫困地区的动力和信心。四是贫困地区居民认识不足。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许多贫困户错误认为金融扶贫就是国家救济,可以借了不还。

(三)信息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信息传递有失真。我国精准扶贫要求对每个贫困对象都建档、立卡、备案,加强信息化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上,对于部分贫困户的判定精准度不高,相关扶贫信息在职能部门传递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准确性、真实性失真现象。各地方政府都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扶贫工作人员往往会因理解认识不到位或偏差而影响到扶贫工作开展,如扶贫对象帮扶途径的确定、扶贫工作数据收集、扶贫跟踪回头看效果等,甚至出现有些政策在扶贫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阶段才发现与扶贫对象不匹配,这些问题在向上反馈时存在滞后,导致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二是信息公开不充分。扶贫工作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需要接受群众监管,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但是相关信息如扶贫战略方向、具体举措、资金管理和流向、帮扶对象等信息真实性、公开性、透明性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帮扶对象家庭隐私的保护,以免给其带来困扰。

三、优化信息化金融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提升金融扶贫精准程度

一是完善贫困识别机制。加快贫困标准设立,从教育、消费、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着手,建立起多维指标,提升贫困识别的科学准确性按照全民参保的原则,将原本简单的收入流水账单制延伸至个人社保领域,保证真正贫困的农村居民能够全面享受扶贫支持。二是优化扶贫资金分配。扶贫资金在投向上要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地区贫困特点进行有理、有据、有步骤、有重点的资金拨付。例如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优先考虑经济建设,实现造血式扶贫。在教育落后地区加强教育体系建设,从义务教育全覆盖到高中及高等教育都要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完善扶贫支持配套措施。根据贫困户个人具体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如提高低保标准,在全国范围实行低保标准与贫困线统一,以提升扶贫政策公平性。

(二)完善金融精准扶贫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摸清扶贫对象底数。金融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是金融机构在参与扶贫过程中要做到底数清、措施明,大力开展贫困人口普查,将不同贫困村实施贫困等级划分,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强化扶贫对象审核,从下至上收集数据,从上至下实施政策,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与地方政府做好对接联系工作,贴合实际出政策、结合实践出产品、联合现实出服务,切实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性。二是完善担保机制建设。加大与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把控好次贷担保、产权抵押等多种模式担保机制,充分发挥扶贫担保基金的作用。开发小额信贷组织以争取更多的扶贫担保基金,利用大数据分析扶贫贷款风险发生几率,在确保放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扶贫担保倍数,全力发挥扶贫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三是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维度。保障农民基本收入的基础是做好农业保险的覆盖,要提升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参保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地方财政要逐渐加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将一些主要险种交由政府直接购买。丰富农业保险品种,创新和拓宽农业保险业务,针对贫困地区推出特色经济农作物(如辣椒、玉米、茶叶、莲藕、有机蔬菜等)和养殖(如牛、羊等)险种,免除农民后顾之忧。四是做好精准扶贫宣传。加大扶贫宣传力度,在各村人员聚焦地、公共场所、交通要道张贴扶贫宣传标语,制作扶贫宣传手册免费发放至居民手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公众号和新媒体的作用,让广大贫困群众了解国家相关扶贫政策,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三)完善信息化扶贫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扶贫工作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当前金融机构于扶贫部门在贫困人口数量、贷款数量、资金使用状况方面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但在一些新型贷款形式如“政策贷”“脱贫贷”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基层扶贫部门为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信息稍显粗略,只是简单提供贫困人员信息,对于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头企业和有可挖潜力的扶贫项目语焉不详。金融机构很难从中把控有效信息,从而导致在贷款资格审批、贷款额度发放等方面受到限制,出于风险把关,扶贫力度难以达到预定效果。二是打造高效信息管理平台。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二字,以高效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来实现智能化扶贫工作是当前扶贫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真实数据是平台能够高效运转的关键。要从数据收集、录入、分析处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全程監管,运用科学方法管理,同时将扶贫数据纳入到社会征信体系管理,以降低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导致相关人员利益损害,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三是打造信息化农业产业链。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农业产业物流、资金、数据等方面的集成,为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合约创新提供了数据支撑。“互联网+”、农村电商拉动了农村市场消费,通过个性化定制提升用户体验,针对农村订单小、批次多、频率高等特点开发丰富多样的经营模式,以质保量、以量促质,从而达到量质并重的目标。

新时代农村扶贫工作步伐进一步加快,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迫切,金融精准扶贫契合了信息时代背景,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为贫困地区实行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杰.基于信息共享的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乡村科技,2019(36):44-45.

[2]宋凤轩,孙颖鹿.我国财政精准扶贫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9(06):16-23.

[3]王远球.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19(32):108-109.

[4]陈浩天.精准扶贫政策清单的数字化传播与信息共享架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06):148-155.

(作者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举措成就问题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