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丞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关键一环的背景下,我国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产业化进展缓慢。我国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优势。梳理并总结我国学者对民族文化产业研究的脉络和趋势,对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分析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的热点及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时段的相关研究热点与该时间段内的国家政策相关性较高,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两个方面,跨学科合作研究较少,鲜有持续的、有影响力的研究。
关键词:民族经济;文化产业;CiteSpace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0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1研究背景
顺应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民族文化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能够产生较强的资本积聚和效益放大效应,其关键是实现自我发展与再创作的结合。例如马头琴、长调及呼麦等是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代表,可是在开发其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却面临无法产生商业价值的问题。我国一直都在强调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建立,而民族文化产业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面向市场的适应性改造。
文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包括灿若星河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时,遇到了许多历史遗留和现实中的困难,导致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有从中华民族文化整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也有从具体某个少数民族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问题和困难,从具体某个方面,如财政政策支持、人才培育等探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迄今为止,有关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以总结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为主,或者是从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方向进行整理分析。由于相关评述距今时间较久,多采用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主观性相对较强,缺乏依托文献计量软件的客观测度。
综上所述,为了有别于之前的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由传统的主观判断转为客观计量,通过文献的引用和被引关系挖掘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脉络图景。根据成稿时已有的国内相关文献,分析有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在不同时间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以及不同的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承接,系统探索其阶段性的特征。这对于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发展和把握学科脉络与发展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SCI、EI、CSSCI、CSCD及北大核心期刊中,选择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获取文献数据的来源,将主题词设置为“民族文化”或含“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且含有“产业”,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来源期刊限定为数据库中收录的SCI、EI、CSSCI、CSCD、北大核心期刊。在检索年份的设定上,首先选择不限定具体年份。通过初步检索发现,在2000年之前没有可用的相关文献,故最终把时间设定为2000—2020年之间。
为了保证所选文献的合理性,通过人工进行对比筛选,剔除不相关的文献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313篇,平均每年出版文献的数量约为15篇,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9日。图1为2000—2020年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出版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发现,该话题文献的发表量呈现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在2016年发表数量达到了最高值,最近几年文献出版数量有所下降。
2.2研究方法
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软件工具是由美国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率领团队在2004年开发用来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丰富的使用功能,包括分析相关研究主题的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词网络等多个方面。通过CiteSpace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从而保证得到的结果可以客观、有效及真实[1]。
数据处理及软件设置方面,将时间范围设定为2000—2020年,阈值选择Top30,即在每个时区中选择前30个高频出现的节点。CiteSpace提供了多种功能选择,包括施引文献的合作图谱(作者合作、国家合作和机构合作)、共现图谱(特征词、关键词、学科类别),以及被引文献的共引图谱(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和期刊共被引)[2]。在其中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分别代表着作者合作网络(Co-authorship Network)、机构合作网络(Network of co-authorsinstitutions)以及关键词共现(Co-occurring Author Keywords and Keywords Plus),依次得到可视化图谱并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结合文献计量发现,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两个方面。利用CiteSpace对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通过时间序列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有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经过梳理与归纳,划分为中华民族文化层面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层面,见表1。
3.1高产出作者及合作关系分析
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高产出作者的发文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Mp=0.749(发文最多著者的论文数)[3]。根据表2可知,发表文章数量居于第一位的作者是王兆峰,发文数为8篇, Mp=0.749≈2(篇)。2000—2020年,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对经济影响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应该大于2篇,符合此条件的作者共有10位。
3.2 高产出机构及合作关系分析
对主要文献作者所在的机构进行统计,揭示该研究话题的主要研究机构,并從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坚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通过节点上字体大小发现,该领域影响力较强的机构多数为云南地区的学院和高校,如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这说明了同一研究类别高校机构之间已经或正在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研究机构网络,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从总体合作关系来看,各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合作多集中在个别院校之间,多院校共同合作的情况较少。不同学科研究类别的高校机构之间合作微乎其微,跨学科合作研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宏微观经济层面下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成果参差不齐。
4 研究热点的总结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重点的凝练,将文献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4]。运用词频分析法,通过对该领域的文献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直观地展示该研究主题的核心研究内容。某些关键词在该领域中高频出现,将其与出现的时间相联系,得到该领域在21世纪国内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热点[5]。
为了进一步深入揭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主题分布特征,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构建了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即在图2中以关键词共现的频次(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频次)生成的树形图谱,每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着共现关系。树形图的主要节点均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其他关键词节点与事件相关联,以代表事件的节点为中心向外延伸。关键词共现频次的大小与该词在图谱中所代表节点字体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有关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及分布情况。
5 研究前沿的变迁
研究前沿的主题识别与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关键词的交互关系及所研究领域的演化动态和发展脉络,并预测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与需要解决和关注的问题[6]。为了考察文献研究主题前沿变迁的趋势,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结果以时区视图(timezone)的方式呈现,筛选掉出现次数在7以下的关键词,得到关键词时区视图,见图3。以关键词出现年份为标记点,以出现频率为累计量,能够较好地反映该领域研究主题的变迁与演化。
6 研究结论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国内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识别该类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从而相对清晰地把握了该细分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2000—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SCI、EI、CSSCI、CSCD及核心期刊所载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在可视化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缺少对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对现象的描述,对策分析偏重于转变政府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渠道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7]。
其次,国内研究目前整体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发文量较多的研究团队通常是由同一院校的作者组成,不同院校作者之间的横向合作较少,学术交流有待加强[8]。
再次,对关键词进行识别分析发现,此类研究涉及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两个层面[9]。
最后,基于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同一时间段的相关政策高度相关,具有极强的时效性[10]。
综上,相关研究缺乏深入探讨和持续追踪,这造成高被引与高下载的相关核心文献较少。同时,通过对发展脉络和研究前沿的梳理,发现研究热点的受关注度严重影响了发文的质与量,且已有文献存在显著的良莠不齐的现象[11-14]。不同学科均有针对民族文化产业进行的深入研究,但由于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学术成果数量差异较大,而跨学科合作研究成果极为缺乏。相关研究不足,导致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处于长期缺乏有效理论支撑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不同学科领域合作以及从整体出发解决的可能。对此,应尽快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的长期研究激励机制,有效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网络的构建。
参考文献:
[1]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J]. PNAS,2004(1):5303-5310.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刘顺,胡涵锦,高玉林.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基于五种马克思主义期刊(2005—2014)的计量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5(4):35-43.
[4]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5]李根.基于定量和图谱的国内精准扶贫研究可视化分析[J].兰州学刊,2020(1):172-185.
[6]邓爱民,张馨方.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 Ⅲ的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18,33(1):95-104.
[7]欧海艳.民族文化经济与产业化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7(1):258-260.
[8]李炎,刘薇琳.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浅论[J].经济问题探索,2001(2):84-87.
[9]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J].开发研究,2009(3): 153-157.
[10]张强,龙鳞.对民族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5(6):50-53.
[11]胡静,顾江.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07(21):64-67.
[12]王钦鸿.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6(7):129-132.
[13]霍学喜,谭文枫,牛军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6(2):93-98.
[14]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