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思考

2020-12-14 05:27:30门海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赋分学分学历

门海艳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2019 年1 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中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建设学分银行”和“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要求,那么,在“1+X”证书制度指导下,如何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来充分实现“1+X”的“+”内涵,培养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呢[1]?

本文采用徐国庆、伏梦瑶[1]在《教育发展研究》2019 年7 月发表的论文“‘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中“1+X”证书制度的内涵界定的观点为基础,讨论“1+X”证书制度下学习成果认定思路。

该文中“1+X”证书制度的内涵观点关键表达有:(1)“1+X”是作为基础的核心内容与可选择的单项技能相结合;(2)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复合型”,不仅仅是技能叠加,还是职业交叉带来的越来越模糊的职业边界适应能力的体现。(3)“1+X”制度的执行,可以是跨专业、甚至跨专业群、跨学历,实现弹性学制,通过“1+X”互认功能可能实现从专科或中专学历直接取得本科或更高学历。

一、学习成果构成理论依据分析及要素设计

(一)理论依据

鉴于以上观点和教育继承、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除以原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规划思路为基础设计学习成果构成外,还考虑了把人的学习成果依据不同的取得渠道和价值进行归类分析,以便为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提供理论基础。

人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个个体[3],其价值体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3](当今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中),贡献大小受先天继承和后天学习两方面因素影响,先天继承无法改变,后天学习成为贡献增长的主要途径[4]。依据此理论,本文认为职业生涯的成长来自学习,职业的社会贡献表现为学习成果(假设学习成果能完全吻合社会贡献)。

另外,影响个体人职业生涯成长的能力因素可分为三类:持续发展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类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来取得相应成果。目前,人的学习成果获得的路径有2 类:一类是学历教育,为持续发展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保障;另一类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体系、举办赛项和创新创业政策,为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平台。

鉴于以上理论分析,人的价值的呈现可以用学习成果(L)来衡量。依据学习成果获得路径把学习成果分为学历成果、职业成果和个人成就成果。

(二)要素设计

从学习成果认定[5]、积累和转换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学习成果(L)中的学历成果、职业成果和个人成就成果具体构成要素设计如下:

1.学历成果要素,即学历证书体现的学习成果要素,依据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分类,包括:①公共基础类课程结课等级;②专业(技能)类课程结课等级;③实习环节和毕业环节课程结课等级;④德育综合测评等级。其中,②③是可与专业(或专业群)所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转换部分。

2.职业成果要素,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要素包括:①获得各类大赛证书等级;②专业(或专业群)所属职业技能证书等级;③非本专业(或专业群)二级学科内职业技能证书等级;④二级学科外一级学科内专业(或专业群)职业技能证书等级;⑤一级学科外专业(或专业群)职业技能证书等级;⑥新兴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其中,①②是可与相应学历成果相互转换部分。

3.个人成就成果要素,即其他个人成就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要素包括:①获得奖学金类证书等级;②非职业类大赛证书等级;③科研成果等级(包括发明、发现、课题、专利等);④公开发表论文等级;⑤著作等级;⑥网络成果(包括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等级;⑦其他个人成就成果等级(或等级证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进步,各项要素会有所更新和细化,甚至融合,但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结构看,此构成要素分类合乎目前高职教育的最好水平。

二、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构建探索

依据学习成果构成要素,本文设计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框架及说明如下:

(一)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

图中可见,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由两大部分、五小部分构成,其中,学识成果构成是由学历成果要素体现的学历成果、个人成就成果所体现的个人成就成果和可与职业成果互相转换部分共同组成。职业成果构成是由职业成果要素体现的职业成果和可与学历成果相转换部分共同组成。

(二)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设计意义和价值

1.促进学习成果体系化,不是孤立存在。(1)学习成果内容标准唯一,但获得途径多样灵活。比如同一成果可以通过学校学习获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获得、可以自学获得、可以通过个人家教获得等多种方式,但成果考核标准唯一。(2)学习成果统一赋分机制、统一价值评价原则,利于成果互相间积累和转化。例如一项新技能,可能需要以往不同领域技能的基础或者相结合、融合而产生,这需要不同领域的学习成果技能来实现,那么原有技能的学习成果与新技能的学习成果间的转换就有了通路。同时,当新技能资格培训还未成熟前,也给预期获得新技能学习成果的学习者提供了掌握技能的学习方式,缓解新技能人才培养不成熟的尴尬,也会促进新技能培训体系的成熟。

2.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化[6]。框架通过目前我国作为个体人的各类学习成果归集,把体现人社会价值的成果表现归类设计,并通过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学校等的多方评价组织制定公认的赋分政策,同时建立合理的机制体制,实现各类学习成果间自如转换,对于实现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特别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成果间的转换提供实现途径,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

3.利于学分银行的建立。学分银行承载着学习成果学分的分类记录、整理和存储的基本功能,更承载着学分价值变动分析功能,学习成果的归集分类是学分银行建立的基础。学分银行可依据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设计中的学习成果分类归集学分,不同类别的学分可以体现出不同价值和个人能力,为人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提供依据。

(三)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赋分探索

学习成果的赋分根据评价组织评价的价值给予不同分值,评价组织评价赋分规则方法的科学性主导着个人学分的社会价值适应度。本文探索易于职教“学分银行”建设和适应所建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的赋分规则。

规则一,双轨制。同一学习成果的赋分分值设为不变学分和变动学分两种。不变学分定义为取得相应证书时所得学分,变动学分定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导致学习成果市场价值增减而由社会评价组织进行的重置赋分。不变学分的积累承载个人学习成果的人身价值,体现为技术技能的历史累计价值;变动学分的积累承载个人学习成果的目前市场价值,体现为技术技能的市场供需状况和发展导向。

规则二,继承传统。继承原有国家学历教育的学分赋分规则,参照学历教育学分规则方法同时考虑职业成果和个人成就成果的社会价值制定赋分办法,保证与原有学历教育评价体系的一致和兼容。

规则三,动静结合。学识学习成果采取静态赋分原则,终身不变;职业成果采取静动结合赋分原则,各证书经过评价组织评估所赋分值不变,为其“静”,但证书所承载的技术技能都具有时效性,因此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定期重新评估证书价值,对以往该证书所承载的技术技能在当今条件下的价值进行重新认定,进而对曾经获得过该证书的学习者学分分值进行重新赋分,为其“动”。静动结合,保证个人学分账户学分的社会价值。

规则四,以需定分,灵活制定赋分办法。对于新兴科技类技能,很难把握未来价值,可以在继承原有国家学历教育的学分赋分规则同时,依据社会需求对紧迫度高和科技创新度高的学习成果赋予高分值,提升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学员选择学习成果的指向性。但同时,及时把握新兴科技类技能职业学习成果的时效性,适时调整分值,这也是对我国学历教育中学分制的一个挑战,需要相应的政策、机制配合执行。

规则五,公开公平竞争。不同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间相同职业技能成果赋分可以由企方、家长、学员和社会评价机构等建立公开评价平台和督导评估体系,动态监控评价其成果的社会价值,给予相应的赋分变动,进而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良性发展和充分竞争。竞争意味着就有淘汰,其公开公平的体现重在公认的评价制度[7]和体系的建立。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论赋分体系多么细致,赋分规则多么完善,没有价值一切都无从谈起。其价值就是体系化运营价值,而不是成果各自的独立价值。其价值最离不开的是公认的评价组织和成熟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否则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思路

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需要制度的支撑。

(一)制度建立的四个维度

依据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可以考虑四个维度:(1)学历成果间认定、积累和转换。表现为不同学历间和同等学历间的转换。(2)学识成果间认定、积累和转换。表现为学历成果和个人成就成果间的转换(3)职业成果间认定、积累和转换。包括同一职业成果不同培训单位间、不同职业成果间的转换。(4)学习成果间认定、积累和转换。包括所有学习成果间的相互转换,例如,个人成就成果与职业成果间,学历成果与职业成果间。

(二)制度建立的思路

在学习成果——学分体系(L—C)架构的职业成果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而学识成果不仅体现职业技能还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两类成果体现的共同部分为职业技能。基于此,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考虑如下:(1)制定职业技能成果等级标准。详细制定每个学习成果的认定等级标准,标准中包括各项能力承载点,为成果间转换学分的量值评定提供基础,例如两个成果中,哪些能力等级点可以转换,转换学分的百分比是多少。(2)制定非职业技能成果类转换标准。通过建立公认社会评价平台,参与制定不同学习成果转换规则。例如,个人成就成果中有发表的论文著作与其想取得学历成果学分的转换制度等。

四、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措施

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重在学历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我国目前学历成果占据社会评价的主导地位,学历成果的评价体系和制度的建立[8],将会对其他学习成果产生跟随效应,带动其他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从而带动整个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体系化。

(一)深化课程体系内涵,促进学历成果中学习成果的改革。以“1+X”证书制度下的学习成果可转化为目标,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技能)类课程、实习环节、毕业环节课程应不断融合优化,整合成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x”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框,建设课程职业标准或者研究建设由几门课程对应的同一个职业等级标准。达到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X”的一致和兼容。

(二)加强专业群建设,促进学历成果与职业资格证书“X”的转化。专业群的建设是适应新兴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要充分体现出“复合”不仅仅是简单叠加的内涵,就必须强化专业群建设,弱化专业间的区隔,甚至可以考虑没有专业只有专业群,按专业群设课,按专业群整合师资队伍。从而建设出跨专业的课程实现学历成果与职业成果间的转化,但此类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相同专业群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职业技能的融合。

(三)改革传统授课教学方式,建立团队授课、单人授课统一协调机制。团队授课优势在于可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专业间融通的效果。有利于打造团队品牌课程,特别有利于师资力量不足的新技术技能的培训。团队授课不是团队成员各自独立实现课程一部分,而是实现团队集体实现某项技能的传授,比如,A 广告设计技能培训现场,应有A 广告设计活动组织教师(组织管理能力强)、有A 广告设计效果指导教师(营销专业或传播专业)、有A 广告设计美术指导教师(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不同教师类似于广告设计企业的不同岗位职员。

(四)促进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建设,保障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促进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考虑建立社会组织、企业、家长、学员四维[9]评价体系,与培训组织和院校课程实现实时对接,促进课程建设和职业培训的社会适应性和规范性。评价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和建设将是实现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难点。

(五)提升资格框架制度[10]的市场认可度,是促进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关键。国家资格框架的市场认可度取决于学习成果的社会价值[11]。认可度高,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学校等的多方社会组织参与程度高,成果的社会价值就高。提升资格框架制度的市场认可度,要坚持各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可由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积极鼓励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机构、学校等的多方社会组织参与,形成互利互惠的共同参与体,为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价值提供制度保障。

“1+X”证书制度提出,是我国提出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状的最好路径,它是解决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难以深度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改变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卖”瓶颈的最佳途径,其中,学习成果的认定、转化、积累是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赋分学分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42
农业科研系列晋职初审程序电子化方案设计
——业绩赋分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教育厅长因决策失误被责令辞职
学分美食
浅析浙江新高考制度下的等级赋分制
出新不足,守正有余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知识无力感
东西南北(2015年9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