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珍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中心卫生院呼吸内科,甘肃 定西 730500)
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药剂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莫西沙星作为治疗药剂,属于一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二代抗结核药物,在治疗时,主要采用口服药剂的治疗方式。患者的吸收效果好,在药剂应用时抗菌性强,引发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几率较低,并且具有较强的半衰期。药剂对患者的身体伤害以及导致其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中作为治疗药剂的应用几率较高[1]。
针对在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将其中的56例老年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在研究前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在对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分析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次的研究中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诊断,符合规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疾病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疾病。在实验研究前征得患者的同意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是依据患者病症给予患者抗结核治疗与抗感染治疗,其中抗结核治疗主要采用异烟肼或者利福喷丁治疗,抗感染治疗主要利用抗生素。并且基于患者的临床病症给予患者平喘以及止咳等治疗,根据患者需要给予患者补液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治疗,治疗的方法为口服药剂,治疗时药剂的剂量为每次0.4毫克,治疗的频率为每天一次[2]。
在治疗后,依据患者病症在临床中的症状体征以及胸部X光片好转情况统计治疗效果以及利用满意情况调查表统计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程度。在对治疗效果统计时,当患者呼吸障碍、胸闷以及其他的临床病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改善时,判断治疗的效果为有效。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数“±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治疗的总效果统计时,研究组治疗效果临床显著、一般以及无效的患者分别有22例5例以及1例,对照组治疗效果临床显著、一般以及无效的患者分别有16例、7例以及5例。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治疗效果达到有效的患者数量分别为27例与23例,治疗总效果分别为96.43%与82.14%,研究组效果更加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患者的满意程度统计时,研究组满意程度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分别有患者22例、4例以及2例,对照组满意程度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分别有患者17例、5例以及6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满意的分别有26例与22例,满意程度分别为92.86%与78.57%,研究者的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发生几率较高的疾病,在临床中属于呼吸道相关性疾病[4]。在对其发病的原因分析中,并没有研究显示较为确切的致病因素,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结果中认为致病原因主要有外在环境因素以及患者机体内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外在环境因素主要是包括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以及有害颗粒对患者呼吸道的伤害。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包括吸烟、粉尘以及化学物质等。机体内在因素,最主要的为患者的个体遗传因素,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患者肺部生长发育不完全而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患者在临床中主要会出现咳嗽,白色粘液性痰液以及呼吸功能异常症状。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人群分析中发病几率较高的为老年患者。
通过上述临床观察,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老年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莫西沙星治疗对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