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粉
(河南省淇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淇县 456750)
首先,应尽量避免将养猪场建设在农贸市场、垃圾站、畜禽屠宰场等场所附近,以免出现外界传染性疾病进入到养猪场当中。
其次,有关研究显示,做好大型养猪场环境的绿化工作,可达到净化25%至40%有害气体、吸附50%左右粉尘以及吸收噪音、防温降暑等多种效果,进而实现猪生存空间中小气候的整体改善。因此,相关人员应在养猪场外侧种植行道树,具体类型以树冠宽阔、树形高大、长势较快的落叶乔木为宜。同时,还可在养猪场内外种植灌木、蔬菜等低矮植物,也可达成增大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此外,若养猪场所处环境的风力、风量较大,还可在养猪场两侧建设出宽度5~10m的防风林带,以此降低自然风对猪场内环境的直接侵袭,保证猪的生存健康。
最后,定期进行养猪场周围环境中蚊类、蝇类、蝙蝠、老鼠等有害动物的诱捕、防护和消杀,以此避免各类疾病传播媒介进入到养猪场内部环境当中,进一步降低猪病的出现几率[1]。
养猪场的内部环境质量与猪体健康程度直接成正相关,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日常化与定期化并行的猪场、猪舍管理工作,为猪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生活空间。
1.2.1 若猪场、猪舍的空气流动性不佳,将导致各类病原微生物、致病菌及尘埃长期滞留在猪的呼吸环境当中,进而导致猪流感、猪肺疫、猪气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保证猪场、猪舍的通风质量,做好设施结构中进风口与排风口的合理设置,如“一侧进风,一侧排风”、“天花进风,屋顶排风”、“地沟进风,中央排风”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通风与环境温度存在关联,在寒冷天气下,相关人员应酌情将自然通风改为机械通风,并做好通风设备的温控管理。
1.2.2 要根据季节、气候、猪生长阶段等多种因素,对规模化养猪场内部环境的温湿度实施合理把控。一方面,在夏季炎热的天气下,可通过启用空调设备、构建降温水池、设置遮阳棚等方式,对环境的光照强度及温湿度进行改善;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下,可在猪场、猪舍区域中布置一定量的电热设备,并做好设施天花、墙体等部位的保温处理。另一方面,应根据猪的生长状态与养殖类型,制定出差异化的温湿度控制方案。例如,哺乳母猪的养殖适宜温度为18~20℃,临界高、低温为27℃、10℃,适宜湿度为60%至80%;4~7d龄哺乳仔猪的养殖适宜温度为28~30℃,临界高、低温为37℃、28℃,适宜湿度为60%~70%;10~16周龄生长猪的养殖适宜温度为18~20℃,临界高、低温为27℃、13℃,是以适度为60%~80%等。
1.2.3 相关人员还需做好猪场、猪舍清洁程度的有效管理,及时开展清理粪便与杂物、更换垫草与饲料、清洗食槽与地面等工作活动。这样一来,可有效防止猪长期处在潮湿、污染的低质环境当中,实现病菌滋生现象与饲料污染问题的合理规避。
坚持落实全面化的猪病防治原则,是实现规模化养猪场猪病前期预防、中期控制、后期处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相关人员养殖利益整体稳定的重要举措。
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病是一个笼统概括的疾病体系,可具体表现为猪瘟疫病、蓝耳疫病、猪寄生虫病等形式,且大多具有传染速度快、危害程度高、症状种类多样等特点。同时,猪病的诱因来源也较为多样,如外部疾病侵入、环境管理缺失、饲料质量不佳、猪体携带病原等。基于此,相关人员在猪病的综合防治过程中,必须要多处着眼、细化分析,全面排查猪舍内外环境的疾病隐患,密切关注各个猪只有无嗜睡、食欲下降、皮肤出疹等异常症状,并及时实施出针对性、科学性的防控策略[2]。
首先,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并落实猪的疾病及抗体检测,若发现育种公猪、母猪携带有隐性病毒,应立即进行淘汰,以免仔猪存在先天性的疾病隐患,对养殖前期的疾病防治质量产生影响。
其次,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基于我国农业部的标准规定,定期对猪采取疫苗接种、隔离检疫、实验室检查等疾病防控手段,以此防止无临床症状病猪的出现,埋下规模化养殖中猪群整体的疾病传播隐患。
最后,若猪群中已发生疾病问题,相关人员应第一时间对病猪进行单独隔离与针对质量,并做好相关猪舍的整体消毒通风,将病毒、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残留几率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在执行拌料、注射等药物处理行为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到科学用药,严格进行药物选择、剂量应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