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魏晓丹,张书锋,于新蕊
药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卫生士官院校学习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卫生士官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为了确保药理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并提升其教学质量,我们在学校统一安排下采取防控与教学并举策略,坚持以防控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防控的原则,着力从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科学调控教学三方面,对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药物是维护人类健康并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新冠肺炎的防治离不开药物,而卫生士官药物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主要是药理学课程教学。为此,我们首先依据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7版)中的用药品种及相关策略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
1.1从“防”入手,加大消毒药教学力度 消毒药指用于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由于此类药物仅外用,在常规药理学教学中并非重点。但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场所防控措施之一就是化学消毒,即科学使用消毒液进行适度消毒,那么,哪些消毒液能杀灭新冠病毒?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科学使用、适度消毒?我们及时将这些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着重介绍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的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等,同时特别指出,不是名字中含有“氯”字就是含氯消毒剂,一些医院及家庭中常用含有“氯二甲酚”、“苯扎氯铵”、“氯己定”成分的消毒液对新冠病毒其实无效。类似内容的引入,不仅针对性强、实效性强,而且能大大提升学员的疫情防控能力。
1.2从“治”入手,加大抗病毒药教学力度 抗菌药和抗病毒药虽然同属抗感染药家族,但多数抗病毒药抗病毒谱窄,临床疗效有限,这使得其在常规药理学教学中的地位远不及抗菌药。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重新提升了抗病毒药的地位和价值,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中推荐的药物,包括生物制品(α-干扰素)、抗艾滋病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流感药(阿比多尔)等,大部分是此前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的抗病毒药,这提示我们,抗病毒药在未来生物安全防范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重新设计这类药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等知识,以确保学员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需要时用得上、用得好。
新冠病毒的特点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使得线下教学在特殊时期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包括药理学及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在内的一批课程率先开展了线上教学。
2.1依据线上教学特点,控制视频时长、学测交互 线上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用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以录播课为主,学员主要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进行学习。但在观看过程中缺乏与教员的眼神交流、思维碰撞及教员课堂管控,时间稍长极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为避免这些不足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我们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控制视频时长、学测交互的策略。以呼吸系统用药为例,我们首先将学习内容分成平喘药、镇咳药、祛痰药3个知识模块,然后分别录制授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长约20 min,3个视频组成一次课内容,每学完一个教学视频,立即进行适应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等显性知识测验,开展与合理用药相关的隐性知识讨论,通过讨论引出下一个教学视频。从实施效果看,20 min的视频长度既保证了模块教学内容的精准性,也确保了学员注意力集中。边学边测的模式既检验了学习效果,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2.2依据药理学课程特点,强调以“例”引学、学思交融 药理学的特点是“三多三难”,即分类药名多、临床用途多、用药注意多,难学、难记、难用。在线下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学、思、问同步循环法”化解这一问题,但录播形式的线上教学难于做到即学即问、即问即答。为此,我们主推了案例引领式教学法,所学主要内容围绕案例展开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加强思维锻炼。以H1受体阻断药为例,我们就是围绕一名司机在送货途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案例展开教学,引领学员思考抗过敏药有哪些?司机送货途中发生过敏用何药?为什么不能用其他药?最后依据所学为案例中的司机选取合适的药物并进行用药指导,这就是以“例”引学、学思交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员“学有所得、学而有用”的认知,促使其“想学、乐学”,
与线下教学相比,我校目前开展的线上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员可选择性“旁听”其他课程;二是讨论交流既不限制人数,也不限制学员、教员身份。上述特点利于我们动态调控药理学课程教学。
3.1加强与其他基础课程的动态联接,适时修补内容 和药理学同时进行线上教学的医学基础课程有生理专题、病理专题、病免专题,药理学的学习离不开这些课程的支撑,同时药理学也服务于这些课程,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为此,我们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在网上随时学习相关课程,并追踪其交流答疑活动,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修补。比如,在生理课学习中有学员提问交感神经兴奋与排尿的关系,我们就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述中,强化了M样作用的讲授;在病理课学习中有学员提问怎么理解“化疗”,我们就在抗感染药物学习中,强化化疗的定义,并对原来的认知误区进行纠正;在病免课学习中,有学员提问为什么用药剂量有时是“克(g)或毫升(ml)”,有时却是“单位(u)”,我们就在药理课学习中补充讲授了相关制剂规格内容。不难看出,这样的动态联接,就是教学上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突破了课程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学员来说,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有助于形成整体知识观。
3.2加强对学员学习的动态检查指导,确保教学效果 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保证,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坚持学完整门课程,缺乏课堂中欢快、互相感染、及时互动的氛围[2]。针对可能存在的这些现象,我们在线上教学中采取了“点名+主动”的组合方式强化讨论交流及督导检查。在讨论交流中,一是围绕学员所提问题组织学员—教员之间的“答疑式”讨论;二是结合同学答题情况组织学员—学员之间的“挑战式”讨论;三是针对案例组织学员—教员—学员之间的“围攻式”讨论。在督导检查中,一是对前面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性”检查;二是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检查;三是对学习笔记进行“指导性”检查。通过“三论三查”,我们督促学员全员、全程学习,指导其在学习中听逻辑、看结构、记重点、思联系,确保了教学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们将药理学课程教学由线下调整为线上,并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性、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及药物治疗策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动态联接其他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全程、全员进行教员—学员双向交流,时时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效果检查,极大促进了教学相长,确保并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及卫生士官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