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士官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0-12-14 15:33徐忠华蒋鹤生戎文慧刘彩茹燕颖军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徐忠华,蒋鹤生,戎文慧,宋 辉,刘彩茹,燕颖军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实施有机结合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卫生士官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有效途径。

1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作为院校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职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要找准课程这个切入点和关键点,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贯彻“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根本任务,让各类课程都要围绕育人的整体方向,把思想政治育人目标、内容等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使课程体系具有思政要素,具备思政功能,突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单一地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瓶颈,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孤岛化”的困境,解决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2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部分教员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机关、学员队和政治理论教员的任务,与专业教学关系不大,因此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忽视了课程育人的功能。这反映出教员没有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关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起来,同时也忽视了课程思政对教员本身也具有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1]。

2.2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部分教员缺乏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深入理解与掌握,缺乏对新时代军事斗争准备的热点和现实问题的了解,不知道怎样科学、全面和深入地挖掘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不会恰当运用方法手段,教学依旧照本宣科,缺少学员参与讨论和师生互动,难以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近两年全军面向社会招考文职人员,院校新教员增多,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

2.3课程思政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下,课程思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考评体系及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教育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无论是晋级晋职、评优评先还是年终考核,偏重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缺乏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缺少课程思政评价内容等。

3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实施课程思政在地方高校已形成热潮,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尤其是上海高校从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制定多项改革方案,探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充分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内涵,逐步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并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广[3]。地方高校的做法为我们构建课程思政新方式、新方法、打造新格局,提供了借鉴。

3.1搞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3.1.1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要清醒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增开几门课程,不是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对思政课程的替代[4],而是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方式的拓展。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使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能切实认识到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有效途径。要引导教员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使各类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

3.1.2做好课程思政整体规划 学习和借鉴军地院校先进经验,科学制订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卫生士官教育因学科专业不同,存在多种课程类型,课程教学差异明显,因此应系统谋划建设方案,搞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紧密结合体系化课程改造,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科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按照分层实施、有效衔接、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

3.1.3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 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应成立专门组织,指导、监督和考评课程思政建设;建立提升教员课程思政能力的相应平台,组织相关培训;修订教员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共同纳入标准;建立课程思政的相关奖惩制度。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素质教员队伍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教员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必须本着对党的事业、军队建设、人才培养负责的态度,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实践锻炼,对自身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3.2.2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员的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因素[5]。搞好课程思政要求教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因此,要采用多种措施提高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如利用教研室主任集训、新教员岗前培训等契机,增加相关培训内容,邀请军地专家来校讲学,安排教员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参观学习,开展专题研讨、示范观摩,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强化实践锻炼等,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3.3创新课程思政方式

3.3.1明确课程思政范围 课程是对一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的总体设计和安排[6]。从课程定义上看,军队院校课程除了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军政基础、任职基础等第一课堂课程,还应包括学习条令条列和规章制度、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白求恩精神等第二课堂的养成课程,以及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慕课、微课和专业网络课程的第三课堂课程[7]。课程思政要把三个课堂思政功能结合起来,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3.3.2完善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是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先进军事文化、医德医风、白求恩精神等元素。从事医学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奉献精神,卫生士官岗位所需要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伤员第一、救治第一的精神,都可以成为思政素材。各门课程应当围绕课程定位和作用,分析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名教员的育人责任。

3.3.3创新课程思政方法 课程思政方法是建设的难点。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把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紧密融合,将思政元素“隐性嵌入”课程、通过“耳濡目染”的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创新课程思政方法,要尊重各类课程的差异性,注重特异性,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背景、知识结构,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适合的思政方法。课程思政方法创新,不能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更忌形式主义,以免弄巧成拙。

3.3.4打造思政特色课程 卫生士官教育具有军事教育、职业教育、医学教育三重特性,其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形态和内容结构,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各门课程应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思政资源,逐步修订课程实施计划,补充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编写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案,建设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如军事基础课程应注重军事文化、战斗精神、军人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人体与生命科学课程应注重学员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部队常用中医与理疗技术课程应增加中医发展史、历代名医名家医德事迹等,培养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战现场急救课程加强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将白求恩、甘文英、乔恒志、王清珍、吕志金等我军战场救治英模人物事迹运用于教学中,增强学员对战救职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3.3.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绩效考评的确难以量化,但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立场鲜明原则,政治方向正确、理论观点鲜明、能明辨是非;内容相融原则,“思政”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相长,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知行合一原则,教员要言行合一,学员要教养一致;多维考评原则,既有终结性考核,也有形成性考核,既有专家考评,也有教员、学员自评,还有教员、学员互评,使考核结果公正、准确。在教员考核评价中,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综合素质培养等内容,制订相关标准。学员考核评价除严格专业知识技能考核,也应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考核评价,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思想政治等纳入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