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存桂
(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 404700)
输液治疗为我国医疗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给药方式,具有起效迅速、药效发挥好的特点[1]。但长期观察也发现,输液治疗中的并发症也可能加重对患者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可能引发医疗纠纷[2]。因此,加强输液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十分必要。输液外渗为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发生后很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深受医疗领域重视。本研究主要评价循证护理在降低输液外渗及外渗致组织坏死发生率中的作用,现进行以下报道。
共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输液治疗的30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先后进行分组,先入院的153例患者为对照组,本组中,男78例,女75例,年龄2~76岁,平均(41.05±5.10)岁。后入院的153例患者为循证组,本组中,男79例,女74例,年龄4~73岁,平均(40.98±5.02)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在获取研究对象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
予以对照组患者输液常规护理,即告知患者或其家属输液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等。予以循证组患者循证护理:①由3~5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输液循证护理小组,收集早期输液护理资料,分析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引起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②根据存在的问题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支持,主要为收集文献报道的问题解决方法,并对获得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③结合获得的客观证据和护理经验制定解决护理问题的措施。本研究分析得出导致患者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能水平较低、患者静脉条件问题和躯体活动问题。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原因主要为输液外渗发生后未能及时被发现。④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首先为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输液健康教育,在输液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液外渗的危害,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一些预防输液外渗的方法,如指导患者输液时取正确体位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每间隔10~15 min检查一次患者的输液状态,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外渗。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水平,保障静脉穿刺质量。
比较循证组、对照组的输液外渗发生率、外渗致组织坏死发生率。
软件版本SPSS 24.0;计量资料表述形式(±s),差异检验t;计数资料表述形式n(%),差异检验x2,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循证组153例患者中,共7例患者发生输液外渗,发生率为4.58%。对照组153例患者中,共18例患者发生输液外渗,发生率为11.76%。两组该指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522;P=0.029)。
循证组7例发生输液外渗的患者中,仅1例患者发生组织坏死,外渗致组织坏死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18例患者中,共8例患者发生组织坏死,外渗致组织坏死发生率为44.44%。两组该指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3.919;P=0.045)。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中,以小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居多。小儿患者由于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静脉较脆弱,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系统机能处于衰退状态,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硬化,故两个患者群体在输液治疗过程中较易发生输液外渗[3]。外渗致组织坏死为输液外渗的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引发感染,影响患者疾病预后。因此,加强上述两种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循证护理在降低输液外渗及外渗致组织坏死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循证组患者的输液外渗发生率和外渗致组织坏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为: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为明确问题、寻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及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该护理模式在输液治疗中的应用,可有效消除存在的可能引起输液外渗及外渗致组织坏死的危险因素,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循证护理在输液治疗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对输液外渗及外渗致组织坏死均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可作为输液治疗常用护理模式。